鲁肃设宴款待孔明。宴罢,孔明辞回。方欲下船,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孔明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也。孔明亦大笑。两人携手登舟,各诉心事。孔明乃留书一封与统,嘱曰:“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之所学。”统允诺而别,孔明自回荆州。
却说鲁肃送周瑜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命厚葬于本乡。瑜有两男一女,长男循,次男胤,权皆厚恤之。鲁肃曰:“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现在江南,何不重用!”权闻言大喜,便问此人姓名。肃曰:“此人乃襄阳人,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权曰:“孤亦闻其名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请来相见。”
诗句:
- 三国演义 · 第五十七回 ·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 鲁肃设宴款待孔明。
- 宴罢,孔明辞回。
- 方欲下船,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
- 孔明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也。
- 孔明亦大笑。两人携手登舟,各诉心事。
- 孔明乃留书一封与统,嘱曰:“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之所学。”
- 统允诺而别,孔明自回荆州。
- 却说鲁肃送周瑜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命厚葬于本乡。瑜有两男一女,长男循,次男胤,权皆厚恤之。
- 鲁肃曰:“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现在江南,何不重用!”
- 权闻言大喜,便问此人姓名。肃曰:“此人乃襄阳人,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
- 权曰:“孤亦闻其名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请来相见。”
译文: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中,鲁肃在柴桑口为周瑜举行葬礼。随后,他安排了一场宴会招待诸葛亮(孔明),宴会结束后,诸葛亮告辞离开。正当他要乘船离开时,突然看到一个穿着道袍、戴着竹帽的人,手拿绳索紧紧抓住诸葛亮大笑说:“您竟然敢嘲笑周瑜,又来吊丧,难道是看不起东吴没有人吗?”诸葛亮急忙看向那人,发现竟是凤雏先生庞统。庞统也笑着回应。两人握手后一同登上船只,畅聊心中之事。孔明于是留下一封信给庞统,信中嘱咐:“我希望孙仲谋能够重视并任用你。倘若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你可以到荆州帮助我一起辅佐刘备。这个人宽厚仁慈,一定会珍惜你的才华。”庞统接受了邀请并告别了孔明。孔明随后返回荆州。
鲁肃将周瑜的遗体送往芜湖,孙权亲自接见过。在仪式上,孙权对周瑜非常悲痛,决定将其安葬于自己的故乡。周瑜有两个孩子:长子叫循,次子名叫胤,孙权都给予了妥善的关照。鲁肃对孙权说道:“我只是一个平庸之辈,误被公瑾重用。实际上我的才能并不符合职位的要求,希望推荐一个合适的人来协助您。这个人不仅懂得天文地理,而且他的智慧不亚于管仲和乐毅,他处理事情的能力甚至比孙策和孙权还要高。过去周公瑾经常依靠他的意见,诸葛亮也对他的才智十分钦佩。现在在江南地区,为何不让这样的人再次得到重用呢?”孙权听后非常高兴,立即询问这个人是谁。鲁肃回答说:“此人名叫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孙权说:“我早就听说这个名字了。现在既然他在这里,就请他前来见我。”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赤壁之战后,周瑜死后的葬礼场景以及鲁肃与孙权的对话,展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政治智慧。同时,诗中通过描述诸葛亮与庞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远见。整首诗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吸引力。同时,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和他们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