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蜀汉景耀五年,冬十月,大将军姜维,差人连夜修了栈道,整顿军粮兵器,又于汉中水路调拨船只。俱已完备,上表奏后主曰:“臣累出战,虽未成大功,已挫动魏人心胆。今养兵日久,不战则懒,懒则致病。况今军思效死,将思用命。臣如不胜,当受死罪。”后主览表,犹豫未决。谯周出班奏曰:“臣夜观天文,见西蜀分野,将星暗而不明。今大将军又欲出师,此行甚是不利。陛下可降诏止之。”后主曰:“且看此行若何。果然有失,却当阻之。”谯周再三苦谏不从,乃归家叹息不已,遂推病不出。
却说姜维临兴兵,乃问廖化曰:“吾今出师,誓欲恢复中原,当先取何处?”化曰:“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将军强欲行难为之事,此化所以未敢专也。”维勃然大怒曰:“昔丞相六出祁山,亦为国也。吾今八次伐魏,岂为一己之私哉?今当先取洮阳。如有逆吾者必斩!”遂留廖化守汉中,自同诸将提兵三十万,径取洮阳而来。早有川口人报入祁山寨中。时邓艾正与司马望谈兵,闻知此信,遂令人哨探。回报蜀兵尽从洮阳而出。司马望曰:“姜维多计,莫非虚取洮阳而实来取祁山乎?”邓艾曰:“今姜维实出洮阳也。”望曰:“公何以知之?”艾曰:“向者姜维累出吾有粮之地,今洮阳无粮,维必料吾只守祁山,不守洮阳,故径取洮阳;如得此城,屯粮积草,结连羌人,以图久计耳。”望曰:“若此,如之奈何?”艾曰:“可尽撤此处之兵,分为两路去救洮阳。离洮阳二十五里,有侯河小城,乃洮阳咽喉之地。公引一军伏于洮阳,偃旗息鼓,大开四门,如此如此而行;我却引一军伏侯河,必获大胜也。”筹画已定,各各依计而行。只留偏将师纂守祁山寨。
却说姜维令夏侯霸为前部,先引一军径取洮阳。霸提兵前进,将近洮阳,望见城上并无一杆旌旗,四门大开。霸心下疑惑,未敢入城,回顾诸将曰:“莫非诈乎?”诸将曰:“眼见得是空城,只有些小百姓,听知大将军兵到,尽弃城而走了。”霸未信,自纵马于城南视之,只见城后老小无数,
三国演义 · 第一百一十五回 ·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山西人罗贯中创作,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作品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刘备、曹操、孙权等众多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部小说的开篇是蜀汉景耀五年冬十月,大将军姜维接到上表,奏后主曰:“臣累出战,虽未成大功,已挫动魏人心胆”。这反映了姜维对魏国的军事斗争策略,他不仅注重战争本身,还关注战争对敌国民心的影响。这种战略思想体现了姜维的智慧和军事才能,也揭示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高瞻远瞩。
在小说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宦官黄皓如何利用自己的权力,迷惑皇帝后主,导致朝政混乱。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宫廷中权力争斗的残酷现实。同时,这也提醒着人们,即使是在权力的中心,也需要有清醒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迷惑。
小说中还描写了姜维的屯田政策。他认为屯田不仅可以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还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这一政策在当时是非常创新的,显示出姜维的远见卓识。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