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钟会受了镇西将军之印,起兵伐蜀。会恐机谋或泄,却以伐吴为名,令青、兖、豫、荆、扬等五处各造大船;又遣唐咨于登、莱等州傍海之处,拘集海船。司马昭不知其意,遂召钟会问之曰:“子从旱路收川,何用造船耶?”会曰:“蜀若闻我兵大进,必求救于东吴也。故先布声势,作伐吴之状,吴必不敢妄动。一年之内,蜀已破,船已成,而伐吴,岂不顺乎?”昭大喜,选日出师。时魏景元四年秋七月初三日,钟会出师。司马昭送之于城外十里方回。西曹掾邵悌密谓司马昭曰:“今主公遣钟会领十万兵伐蜀,愚料会志大心高,不可使独掌大权。”昭笑曰:“吾岂不知之?”悌曰:“主公既知,何不使人同领其职?”昭言无数语,使邵悌疑心顿释。正是:方当士马驱驰日,早识将军跋扈心。
诗句
- 却说钟会受了镇西将军之印,起兵伐蜀。
- 会恐机谋或泄,却以伐吴为名,令青、兖、豫、荆、扬等五处各造大船;又遣唐咨于登、莱等州傍海之处,拘集海船。
- 司马昭不知其意,遂召钟会问之曰:“子从旱路收川,何用造船耶?”
- 会曰:“蜀若闻我兵大进,必求救于东吴也。故先布声势,作伐吴之状,吴必不敢妄动。一年之内,蜀已破,船已成,而伐吴,岂不顺乎?”
- 昭大喜,选日出师。
- 时魏景元四年秋七月初三日,钟会出师。
- 司马昭送之于城外十里方回。
- 西曹掾邵悌密谓司马昭曰:“今主公遣钟会领十万兵伐蜀,愚料会志大心高,不可使独掌大权。”
- 昭笑曰:“吾岂不知之?”
- 悌曰:“主公既知,何不使人同领其职?”
- 昭言无数语,使邵悌疑心顿释。
译文
- 据说钟会接受镇西将军的印信,开始率军攻击蜀国。
- 他担心自己的计策被泄露,所以表面上打着讨伐吴国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进攻蜀国的野心。他让五个地方分别制造大船,同时在登、莱等地收集海船。
- 司马昭不明白他的真正意图,于是召见钟会询问原因。钟会说:“蜀国如果知道我军大规模前进,必定请求救援给东吴。所以我要先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决心,这样东吴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一年内,蜀国就会灭亡,船只也准备好了,那时再攻打东吴,岂不更顺理成章?”
- 司马昭非常高兴,选择了一个吉日出兵。
- 当时是魏景元四年(263)秋七月初三日,钟会出兵。
- 司马昭送钟会到城外十里的地方才回来。
- 西曹掾邵悌秘密地对司马昭说:“主公派钟会带十万军队去攻打蜀国,我认为他会野心很大而且骄傲自大,不能让他独自掌握大权。”
- 司马昭笑着说:“我难道不知道吗?”
- 邵悌说:“主公既然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不让其他人也参与这个任务呢?”
- 司马昭回答了很多话,这让邵悌的疑虑顿时消除。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钟会的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司马家族的智谋较量。钟会作为一位有才华但性格骄傲的人物,他的计划和行动都被描绘得十分详细。通过对钟会的行动及其背后的策略进行描绘,诗人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智慧。同时,诗中的“方当士马驱驰日”表达了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以及司马家族对未来胜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