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邓艾闻姜维在沓中屯田,于路下四十余营,连络不绝,如长蛇之势。艾遂令细作相了地形,画成图本,具表申奏。晋公司马昭见之,大怒曰:“姜维屡犯中原,不能剿除,是吾心腹之患也。”贾充曰:“姜维深得孔明传授,急难退之。须得一智勇之将,往刺杀之,可免动兵之劳。”从事中郎荀勖曰:“不然。今蜀主刘禅溺于酒色,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避祸之计也。若令大将伐之,无有不胜,何必用刺客乎?”昭大笑曰:“此言最善。吾欲伐蜀,谁可为将?”荀勖曰:“邓艾乃世之良材,更得钟会为副将,大事成矣。”昭大喜曰:“此言正合吾意。”乃召钟会入而问曰:“吾欲令汝为大将,去伐东吴,可乎?”会曰:“主公之意,本不欲伐吴,实欲伐蜀也。”昭大笑曰:“子诚识吾心也。——

诗句

第一句:“却说邓艾闻姜维在沓中屯田,于路下四十余营,连络不绝,如长蛇之势。”
这句描述了邓艾听到关于姜维屯田的消息后的反应。

“艾遂令细作相了地形,画成图本,具表申奏。”
邓艾命令手下的人观察并绘制了地形地图,并将这些资料整理上报。

第二句:“晋公司马昭见之,大怒曰:‘姜维屡犯中原,不能剿除,是吾心腹之患也。’”
这里描绘了司马昭见到邓艾上报的情报后的情绪和看法。

“贾充曰:‘姜维深得孔明传授,急难退之。须得一智勇之将,往刺杀之,可免动兵之劳。从事中郎荀勖曰:“不然。今蜀主刘禅溺于酒色,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避祸之计也。若令大将伐之,无有不胜,何必用刺客乎?’”
这里分别讨论了不同的策略,贾充建议通过刺杀来解决问题,而荀勖则提出利用其他方式避免战争。

第三句:“昭大笑曰:“此言最善。吾欲伐蜀,谁可为将?”荀勖曰:“邓艾乃世之良材,更得钟会为副将,大事成矣。”
司马昭对荀勖的建议表示赞同,决定让邓艾和钟会去执行这一任务。

“昭大喜曰:“此言正合吾意。”
司马昭对荀勖的建议感到非常高兴。

译文

邓艾听说姜维正在沓中屯田,就在途中下了四十多个营地,像蛇一样连接不断。邓艾于是命令他的部下观察并绘制了地形地图,然后把这些材料报告给朝廷。晋公司的司马昭看到这些材料后,非常生气地说:“姜维屡次侵犯中原,我们无法消灭他,他是我们的心腹大患。”贾充说:“姜维非常擅长诸葛亮的教诲,很难对付。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智勇双全的将领去刺杀他,可以避免战争的劳苦。”从事中郎荀勖反驳说:“不,现在蜀国的皇帝刘禅沉溺于酒色,任用黄皓,大臣们都有逃避灾难的想法。姜维在沓中屯田,这是他避祸的策略。如果派一个将军去攻击他们,就没有人能够战胜他,为什么要使用刺客呢?”司马昭大笑说:“你说得对。我想攻打蜀国,谁能胜任这个任务?”荀勖回答说:“邓艾是世间的良才,加上钟会作为副将,大事就成功了。”司马昭很高兴地说:“你说的正好合我的心意。”于是召见钟会并问他:“我想让你去攻打东吴,可以吗?”钟会回答说:“主公的意思,本来是不想讨伐吴国,实际上是想要讨伐蜀国。”司马昭大笑说:“你说对了,我的确知道你的心。”

赏析

这首诗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邓艾和姜维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心理。其中,司马昭、贾充、荀勖和钟会的对话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和战略考量。诗中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决策过程,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