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篇

我闻造化本无私,一物亦荷覆载慈。
如何今日随阳鸟,嗷嗷遍野常苦饥。
呼群日暮声悽恻,北望风烟迷故国。
欲向丹山朝凤凰,羽毛摧落飞无力。
寒鸦冻雀共相怜,缩颈徘徊集中泽。
伤心枵腹啼向人,但诉稻粱谋未得。
秋山摇落秋江寒,念汝岂独一饱难。
风云惨澹鹰隼击,窃恐性命危不安。
况乃朱门臭败肉,手尚弯弓腰箭镞。
少年百步诩穿杨,沙渚衔芦何处伏。
生计萧条起杀机,哀哉六翮将安归。
云天万里愁无限,客里西风泪满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哀鸿篇》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林朝崧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群失去家园的鸟类,在秋天里四处寻找食物,却遭受捕鸟人的无情捕捉。诗中通过对鸟类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生活的困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开篇描述:“鸿雁从何来,来自沧海滨。似为饥所驱,哀哀鸣向人。” 描述了鸿雁从远方而来,似乎是为了饥饿而哀鸣,这是对鸿雁困境的初步描绘。
  • 鸟类命运:“弋者满天下,挟弓窥秋旻。高鸟看渐尽,幸汝得全身。” 描述了众多猎人遍布天下,他们携带弓箭窥探猎物,使得一些鸟儿难以生存。
  • 人类行为:“奈何困口腹,终日长悲呻!硕鼠食汝苗,使汝生计钝。虽不毙弹射,饥死惨亦均。” 描述了人类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残忍地剥削鸟类的生存权利,让它们陷入饥饿之中。
  • 自然描写:“我无活汝术,目击徒怆神。凤凰百鸟王,鹓鸾为其臣。朝餐琅玕饭,夕饮玉池津。” 通过对比自然中的其他生灵如凤凰和鹓鸾,表达了诗人对鸟类生存状态的担忧和同情。
  • 结尾感慨:“嗟哉汝翮摧,飞去永无因。一物不得所,足伤天公仁。” 强调了即使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会受到伤害,从而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1. 诗人介绍
  • 个人经历: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也是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
  • 文学贡献:林朝崧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政治见解。
  1. 文学背景
  • 社会动荡:当时的台湾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使得许多鸟类失去了栖息地,无法生存下去。
  • 文人关怀:林朝崧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文人,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苦痛,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1. 诗歌主题
  • 生态关怀:通过描绘鸟类的苦难,林朝崧表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怀和保护意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珍惜。
  • 社会反思:诗歌中对鸟类命运的描写也反映了林朝崧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行为的思考和批判。

《哀鸿篇》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生态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关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