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都二首

一贫兼万苦,辗转又长安。
岁暮关山客,哀朝蚁虱官。
计难全侍畜,生已负衣冠。
往事填胸满,踟蹰到夜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抵都二首(其一)》是清代末近现代初诗人夏曾佑的作品。夏曾佑,字穗生,钱塘人,光绪庚寅进士,改庶吉士,历官泗州知州。《抵都二首(其一)》作为其中一部分,描绘了一个在长安城历经艰辛、饱经沧桑的文人形象。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无奈和对生活艰辛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更深入的分析:

  1. 创作背景
  • 《抵都二首(其一)》作于清朝未年近现代初,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动荡,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为了寻求出路,纷纷踏上了求官之路,而像夏曾佑这样经历了科举考试却未能成功的人不在少数。
  1. 诗歌内容解析
  • 第一首《抵都二首(其一)》主要描述了诗人在长安城的艰辛历程。诗中“一贫兼万苦”表达了诗人物质上的匮乏,同时“辗转又长安”揭示了他在政治上的坎坷与波折。通过对比“岁暮关山客”,暗示了身处异乡的孤寂与落寞,以及面对朝廷官员时的无奈和辛酸。最后“哀朝蚁虱官”进一步强调了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和生存斗争。
  • 第二首《抵都二首(其二)》则从个人遭遇转向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诗中“往事填胸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感慨,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感悟。
  1. 艺术特色分析
  • 《抵都二首(其)》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批判性上。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个人化的表达,展现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 该作品在语言运用上讲究精炼与深意,如“计难全侍畜,生已负衣冠”等句子,既表达了诗人的困境,也体现了诗人的自尊与坚持。
  1. 历史文化价值
  • 《抵都二首(其一)》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那个时代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晚清时期社会矛盾和文化转型的认识。
  1. 文学意义
  • 该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方面。

《抵都二首(其一)》不仅是夏曾佑个人的抒写,也是清末民初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时期的社会风貌,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哲理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