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何尹忆云林寺泉

蜺罗跂谛水,神力移在兹。
何以西方空,东方经蠹缁。
末法三千年,东西两陵夷。
惟有万古泉,水碧温流澌。
春深构飞槛,奇石乳岩垂。
定心足垂外,不畏虎迹欺。
我曾木瘿瓢,蒸以丹房芝。
君亦汲烹之,容颜发华滋。
闲云不济物,何似在山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何尹忆云林寺泉》是清代诗人袁昶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友情深厚的感慨与思考。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蜺罗跂谛水,神力移在兹。何以西方空,东方经蠹缁。末法三千年,东西两陵夷。惟有万古泉,水碧温流澌。春深构飞槛,奇石乳岩垂。定心足垂外,不畏虎迹欺。我曾木瘿瓢,蒸以丹房芝。君亦汲烹之,容颜发华滋。闲云不济。
  • 翻译: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自然画面。诗人通过对“蜺罗跂谛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界神奇力量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诗中的“何以西方空,东方经蠹缁”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认同,认为世界的空虚与混乱是由“东方经蠹缁”造成的。“惟万古泉,水碧温流澌”则表达了诗人对永恒不变、清澈见底的泉水的赞美。最后,“定心足垂外,不畏虎迹欺”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从容,以及对外界干扰的无视。
  1. 艺术特色分析
  • 意象运用:袁昶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表现主题。例如,“蜺罗跂谛水”用来形容水的神秘莫测,“神力移在兹”则暗示了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 对比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东西方的历史变迁和自然美景,来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自然的恒久不变。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也让读者对历史的沧桑有了更深的体会。
  • 语言风格:袁昶的语言风格简洁而富有力度,他善于运用短句来表达深刻的情感。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既有深度又有节奏感,易于传诵和记忆。
  1. 历史地位与影响
  • 文学价值:《和何尹忆云林寺泉》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展示了袁昶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邃的思想。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也在思想文化层面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社会反响: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认为是清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作品。许多评论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和何尹忆云林寺泉》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赞誉,也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首诗不仅是清代诗歌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值得每一位读者深入阅读和体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