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夕阳残。落叶阑珊。愁中还又话乡山。高柳隋堤秋梦里,一翼吟烟。
坐听小窗前。瘦损朱颜。飞蓬衰鬓问谁怜。咽尽五更声欲断,露冷风寒。
浪淘沙 · 秋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秋蝉》是刘嗣绾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以及对秋天的无限感慨。以下是从不同角度介绍文学作品《浪淘沙·秋蝉》:
作者:刘嗣绾,字醇甫,又字简之,号芙初,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进士。
创作背景:《浪淘沙·秋蝉》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其内容可以推测,这首词是在刘嗣绾归隐东林书院后所写,反映了他归隐后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
词作原文:门外易斜阳。一片清商。残声还向别枝长。任是行云留不住,系了秋光。倚树罢思量。扇底新凉。高槐古柳忆江乡。薄鬓萧萧无定处,风为谁忙。
词作风格:《浪淘沙·秋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日黄昏的景象,通过对秋蝉、夕阳、落叶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在自然中的感受和思考。
词作艺术手法:词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通过秋天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的孤独、寂寥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词作主题思想:词作主要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秋蝉的形象,寓意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词人在自然中的孤独体验。
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浪淘沙·秋蝉》作为清代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浪淘沙·秋蝉》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之美的词作,也是刘嗣绾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一个文人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