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道中

立秋才七日,习习嫩凉生。
赤日午时淡,青山云外明。
居人杂回汉,土语近蛮荆。
更喜平原阔,风来尘不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遂平道中》是清代陈毓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

  1. 作者简介
  • 陈毓秀,字慧卿,号逸梅,是同治乙丑年的进士,并且曾担任户部广西司主事及酉广西乡试副考官的职位。他的文学创作颇多,著有《十五树金粟庐诗钞》等,显示了他在诗歌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1. 诗歌原文
    立秋才七日,习习嫩凉生。
    赤日午时淡,青山云外明。
    居人杂回汉,土语近蛮荆。
    更喜平原阔,风来尘不惊。

  2. 诗歌解析

  • 首句“立秋才七日”,描绘了诗人在立秋后感受到的凉爽天气,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清新的背景。第二句“赤日午时淡,青山云外明”通过对阳光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第三句“居人杂回汉,土语近蛮荆”,展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与语言特色,增添了地域文化的氛围。最后两句“更喜平原阔,风来尘不惊”表达了对开阔平原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乡村景象,同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诗中的“赤日”、“青山”、“平原”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环境中。
  1. 诗歌意义
  • 《遂平道中》不仅是对一个地方景色的描绘,更是对自然和谐美的一种赞颂。它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深切的感悟。此外,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1. 现代应用
  • 这首诗被广泛传诵,并常常被引用于教育、旅游和文化推广等领域,成为了人们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遂平道中》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本身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首诗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