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才七日,习习嫩凉生。
赤日午时淡,青山云外明。
居人杂回汉,土语近蛮荆。
更喜平原阔,风来尘不惊。

【注释】

1、遂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遂平县南。道中:在道路中,即旅途上。

2、立秋才七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交立秋,此时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3、习习:形容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4、赤日午时淡:太阳当午之时天变清朗,阳光柔和。“赤日”指太阳,“赤”,红色;

5、青山云外明:青山巍峨耸立,云雾缭绕其上,山色更显苍翠。

6、回汉:泛指边塞地区。汉代匈奴人称西域为“汉”。

7、土语近蛮荆:当地的方言接近少数民族的语言。

8、平原阔:广阔的平原。

9、风来尘不惊:风吹过来,尘土飞扬却不会让人感到惊慌。

【译文】

立秋后不过七天,天气就转凉了。

太阳正中午,天空一片清明。

青山矗立在云雾之中分外明亮。

行人来往,都来自边疆地区。

当地方言与中原话相差无几,接近少数民族的语言。

更令人高兴的是,这里平原辽阔无边。

风吹过来,尘土飞扬却不会让人感到惊慌。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旅途中所见之景。首联点出时间,“立秋才七日”,表明时值深秋;“习习”二字描绘了微风的清凉感;“赤日午时淡,青山云外明”两句写太阳高照,阳光柔和,白云映衬下,远处的青山显得更加明亮。颔联“居人杂回汉,土语近蛮荆”,描述了当地人的口音与少数民族相近,表现了他们与外界不同的语言特色。颈联“更喜平原阔”,表达了对广阔平原的喜爱之情。尾联“风来尘不惊”,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旅途中的宁静与美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