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头十日坐,兀兀倦腰足。
携筇问东皋,村路渐能熟。
回溪抱柴门,水色净于沐。
缘崖翳丛筱,一径出寒绿。
颓阳忽西匿,朔吹振林木。
稍见烟中人,行行带归犊。
【注释】
秋原晚眺:秋天的原野上,傍晚时眺望。
斋头十日坐:在书房中坐了十天。斋头,指书房。
兀兀:疲困的样子。
筇(qióng):竹杠。
东皋(gāo):地名,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南。
熟:熟悉、清楚。
回溪抱柴门:山间回水绕着柴门。
水色净于沐:水色明净得像洗过一样。
缘崖翳丛筱(xiǎo jiǒ):沿着山崖长满树木和灌木丛的地方。翳,遮蔽。
径:小路。
寒绿:冷绿,形容山间的路两旁的树叶都变黄了。
颓阳:落日,夕阳。西匿:向西躲去。
朔(shuò)吹:北方来的风。
振林木:摇动树林中枯枝落叶的声音。
烟中人:炊烟里的人。
行行:一行行的。
【译文】
斋头十日坐,兀兀倦腰足。
携筇(qún)问东皋,村路渐能熟。
回溪抱柴门,水色净于沐。
缘崖翳丛筱,一径出寒绿。
颓阳忽西匿,朔吹振林木。
稍见烟中人,行行带归犊(dú)。
【赏析】
此诗描绘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晚景图。
开头两句“斋头十日坐,兀兀倦腰足”,写诗人在书房里闲坐了十天,感到有些疲倦。斋头,书房。兀兀,疲劳的样子。这两句看似平平常常,但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情味,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
第三句“携筇(qióng)问东皋,村路渐能熟”,诗人带着筇杖到访附近的村庄。筇,一种竹制的手杖。东皋即东边的土地庙。这句是说,诗人对村中的小路已经非常熟悉了。
第四句“回溪抱柴门,水色净于沐”。诗人沿着回溪走,看见一个抱着柴门的小村落。这一句中“回溪”指的是一条从北流来的小河,“抱柴门”是指小河围绕在一座简陋的小屋周围。“水色净于沐”,用来形容水流的清澈。这里的“水色净于沐”是比喻水流像洗过一样明亮清澈,而实际上应该是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污垢,水质才变得更加清亮。
随后,第五句“缘崖翳丛筱(xiǎo jiǒ),一径出寒绿”,诗人顺着山崖走,发现那里长满了密密的树木,形成了一条幽深的小道,两旁的叶子都已经变黄了,呈现出一片寒冷的颜色。这里的“缘崖翳丛筱”是指沿着山崖生长着很多茂密的树木。“翳”,通假字,通“荫”,指遮蔽。“一径”即一条路,“寒绿”则形容路边的树叶已经全部黄了,呈现出一种冷绿色。
第六句“颓阳忽西匿,朔风吹振林木”,“颓阳”是指太阳已经偏西,光线变得很微弱。“朔吹”指北方吹来的风,通常指冬季的西北风。这句的意思是说:太阳快要消失的时候,一阵北风吹动了树林中的枯枝落叶。
第七句“稍见烟中人,行行带归犊(dú)”,诗人继续前行,看到了一些炊烟里的人们,他们正赶着回家的牛。这里的“稍见”是说看到一些模糊的身影。“行行”则是连续不断地走。“带”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牵着、拖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看到了一群群的人们赶着牛羊往家走的情形。
这首诗的描写手法很特别,它采用了拟人化的技巧。例如,“颓阳”本来是表示太阳快要下山了,但是在这里被赋予一种人格化的特质,变成了“颓阳忽西匿”。再比如,“朔风吹振林木”,原本是说风吹动了树枝和树叶,但是在这里也被赋予了一种人格化的特征,变成了“朔风吹振林木”。这样的技巧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