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纪事诗

塞天箐木绝人寰,帝力经营列百蛮。
自昔嵎夷曾建宅,尚馀盘古未开山。
朝廷郑重珠崖议,瀛海周遭赤县环。
独怪严霜飞暑路,八同关外振师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台湾纪事诗》是清代诗人张景祁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台湾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张景祁,字蘩甫,号韵梅,又号新蘅主人,是清代浙江钱塘人。他的仕途经历颇为坎坷,曾历任福建连江、台湾淡水知县等职。
  • 创作时代:诗作创作于清同治十三年,正值甲午战争后割让台湾之时,因此充满了感伤与忧国忧民的情感。
  1. 诗作原文
  • 琅峤苍茫接大瀛:描述了台湾岛的壮丽景观,琅峤(指台湾)苍茫辽阔,与大海相接,展现出一幅壮阔的海天一色图景。
  • 全疆锁钥上游争:意味着台湾不仅是沿海的战略要地,还象征着国家的门户与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穹庐散结千村寨:描绘了台湾多民族共居的特点,穹庐(蒙古包)是当地居民的传统住所,遍布各地的村庄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 战舰分驰十道兵:反映了台湾的军事防御状况,战舰在各条战线上分头行进,体现了当时国防的紧张态势。
  1. 诗作解析
  • 历史与地理:诗中的“忆从闽海逐浮鸥”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以及随波逐流的漂泊生活。同时,“仰愧元珠浊水求”则表明作者在寻求知识或理想时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
  • 文化与认同:“蛮语未参宣武幕”可能指的是语言上的交流障碍和文化差异,而“月明空吊庾公楼”则透露出作者对于文化传承和精神家园的坚守。
  • 历史人物与象征:诗中通过“谈瀛有客搜奇句”和“破浪何年补壮游”这样的描写,暗示了历史上的人物如张骞或庾信等,他们在寻找真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努力。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主题表达:这首诗通过对台湾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舞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 艺术风格:张景祁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尤其是七言律诗的结构形式,使得整首诗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 后世评价:尽管张景祁的诗歌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注意,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研究和欣赏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台湾纪事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反映台湾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进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壮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