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雨泊长崎

叵耐长崎雨,全昏海外天。
万家临水屋,一鬨上煤船。
男妇衣殊制,山川势欲仙。
聊凭知道里,关吏笔抽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十八雨泊长崎》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梁成楠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崎雨中的自然景色和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地理环境和社会风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梁成楠(?~?),字子嘉,号钝庵,是清朝广东三水的一位才气横溢的文人。他在年轻时曾因得罪有司离开故乡,后东渡到台湾,在台从事幕僚工作十余年。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情感表达。

  2. 诗歌原文:《三月十八雨泊长崎》全文如下:叵耐长崎雨,全昏海外天。万家临水屋,一鬨上煤船。男妇衣殊制,山川势欲仙。聊凭知道里,关吏笔抽铅。

  3.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叵耐长崎雨”,直接点出了长崎地区的雨季特征,雨水连绵不绝,使得天空显得格外昏暗。这样的描述既体现了雨天的天气状况,也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 社会生活的反映:诗中的“万家临水屋,一鬨上煤船”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居民们居住在临水的房屋中,且在雨季期间会聚集在煤船上,这是当时人们应对恶劣天气的一种常见做法。
  • 社会环境的描写:“男妇衣殊制,山川势欲仙”则展现了长崎地区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这里的男女服饰差异明显,反映出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生活习俗。
  • 情感表达:整首诗歌通过对长崎雨景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体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当地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

这首诗不仅是对长崎雨景的细腻描绘,也是对当地社会风情的真实记录,更是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也展示了梁成楠作为一个文人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才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