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 · 题三峡放舟图

倚斜阳。望黄牛白马,天际正微茫。疏林古木,寒烟蔓草,南去极潇湘。更谁知、三朝三暮,向黄牛、滩畔数回翔。石峭舟轻,万重山影,晓月苍苍。
见说高唐好梦,尽行云行雨,忙了襄王。脸泛朝霞,眸凝秋水,衣襟又兰芳。猛回首、巫峰十二,独神女、灵气倍凄怆。一样罗浮翠羽,记载荒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萼红·题三峡放舟图》是曾廉创作的一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三峡放舟图的深刻感受和情感寄托。以下是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一萼红·题三峡放舟图》的创作时间无法考证,但从其词中流露出的情感来看,这首词应为光绪年间所作。曾廉在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涯颇为坎坷,他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上书反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被认为是“舞文诬圣”之徒。这种政治立场的转变,使得他的词作也带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1. 文学风格
  • 《一萼红·题三峡放舟图》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这首词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词中既有对壮丽三峡景色的描绘,也有对历史人物襄王的追忆,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1. 艺术手法
  • 在《一萼红·题三峡放舟图》中,曾廉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作品更具表现力。词中的“石峭舟轻,万重山影,晓月苍苍”等句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波动。此外,词中的用典也十分巧妙,如“高唐好梦,尽行云行雨”,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回顾,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的感受。
  1. 文化内涵
  • 《一萼红·题三峡放舟图》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诗词,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三峡放舟图的描绘,曾廉不仅展现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词中的许多意象和典故都与中国古代文化紧密相连,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1. 社会影响
  • 作为清代文人的作品,《一萼红·题三峡放舟图》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不仅是曾廉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清代文人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成为研究清代诗词的重要文献之一。

《一萼红·题三峡放舟图》不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