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 · 塘畔

微闻步屧响长廊。挟瑟更笙簧。吴娘暮雨萧萧曲,冶歌好、转更凄凉。小立徘徊,何人倚伴,衫袖一时香。
胜游莫说碧鸡坊。疏柳绿成行。截湖小艇横帆去,待清晓、露上荷塘。塘畔小楼,菜羹蒸饼,不道似维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丛花 · 塘畔》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曾廉创作的词。这首词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佳作。以下是关于此词的一些介绍:

  1. 作者简介:曾廉,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人。他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人。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曾廉上书朝廷,指责康有为、梁启超为“舞文诬圣,聚众行邪”之徒,并因此事被时人记作其性格中的刚直与不屈。这些历史背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2. 诗词原文:微闻步屧响长廊。挟瑟更笙簧。吴娘暮雨萧萧曲,冶歌好、转更凄凉。小立徘徊,何人倚伴?衫袖一时香。胜游莫说碧鸡坊,疏柳绿成行。截湖小艇横帆去,待清晓、露上荷塘。塘畔小楼,菜羹蒸饼,不道似维扬。
  3. 艺术特点:《一丛花 · 塘畔》在艺术上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状态和生活理想。词中不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宁静美好,还通过吴娘的歌声和落雨的场景,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此外,词中的对比手法也十分鲜明,如“冶歌好、转更凄凉”,既展现了歌声的迷人,也表达了随之而来的寂寞与哀愁。
  4. 历史背景:在清末,列强入侵,日寇占琉球,蚀高丽(朝鲜),进而图犯辽边,国将不国的大背景下,这首诗反映了一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背景为诗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和思考。
  5. 文化价值:除了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外,《一丛花 · 塘畔》还承载了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首诗的简单表达,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递。通过研究这首词及其背后的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状况,从而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及历史的认识。

《一丛花 · 塘畔》不仅因其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情感而成为经典,更因其背后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而被后世所推崇。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和赏析,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也能从中领悟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