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令 · 春暮

春欲去,海棠时。正相思。珠帘卷,寄书迟。君不见,愁脉脉,妾心知。
空怅望,负佳期。双燕栖。香泥湿,画梁低。灯黯淡,雨迷离,梦初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字令·春暮》是沈宜修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感慨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词人简介
  • 沈宜修,字宛君,吴江(今属江苏)人,生于1590年,卒于1635年。她不仅是一位才女,还是叶绍袁的妻子,并生有三女,均文才出众。她的诗词作品,如《莺梭集》、《午梦堂十集》等,为后世所传颂。
  1. 词作原文
    花落尽,柳阴低。
    雨丝飞,香雾湿,彩云迷。
    带愁飞,飞去也,武陵西。
    新梦短,漏依依。
    剩相思,残月冷,晓烟凄。
    蝶香浓,莺语碎,断肠时。

  2. 主题分析

  • 自然与情感的结合:《三字令·春暮》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微妙联系。花落、柳低、雨飞、香湿等意象,不仅营造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还反映了诗人对季节更迭的敏感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 艺术手法的应用:此词巧妙地运用了三字句式的格式,使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同时,通过重复使用“飞”、“迷”等字眼,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使得整首词既富有诗意又不失力度,充分展示了词人在语言运用上的高超技巧。
  1. 词作鉴赏
  • 意境的营造:诗中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既清新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花落、柳低、雨飞等元素,共同勾勒出了一个春末夏初的景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却又带着些许寂寥的场景中。
  • 情感的流露:诗中充满了诗人对逝去时间的哀叹和对往昔美好记忆的怀念。特别是结尾处,通过描写梦境的短暂和晨曦的寒冷,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历史影响及评价
  • 历史地位:《三字令·春暮》作为一首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世研究古代诗词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 评价反响:历代学者对《三字令·春暮》的评价普遍积极。认为其语言精炼,情感真挚,是一首能够触动人心的佳作。同时,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虽然优美,但在表达方式上略显直白,缺乏更多的含蓄和深意。

《三字令·春暮》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更是沈宜修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人文情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才华,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启示,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提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