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别洛阳城,又见新书甲乙名。国器旧知收片玉,登瀛。历历银钩指下生。
斜月入前楹。心仰莲峰望太清。春色年来谁是主,无成。半在云霄觉更荣。
南乡子 · 下第别诸同年出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乡子·下第别诸同年出都》是宋代诗人董元恺创作的一首词。这首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后的豁达心境与对未来的期许。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首词:
- 作者生平
- 董元恺:董元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他的词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在当时文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董元恺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4年—1196年)曾经多次考中进士,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朝廷重用,最终以“落第”告终。因此,他创作了这首《南乡子·下第别诸同年出都》,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望。
- 诗词原文
- 春别洛阳城:《南乡子·其一·下第别诸同年出都》的开篇即描绘了春天离别洛阳城的情境,洛阳作为北宋的古都,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同时也是文人墨客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
- 又见新书甲乙名:“又见新书甲乙名”指的是再次看到新科进士的名字,这既是对科举考试结果的一种回顾,也预示着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 国器旧知收片玉:“国器旧知收片玉”比喻那些有才能的人被国家所赏识,如同玉石被精心雕琢一般,体现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
- 历历银钩指下生:“历历银钩指下生”描绘了书法之美,如同银钩般锋利的笔触在纸上绽放,寓意着才华与技艺的展现。
- 斜月入前楹:“斜月入前楹”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映照着作者深思的身影。
- 心仰莲峰望太清:“心仰莲峰望太清”表达了作者仰望星空,寻求真理和智慧的愿望,同时也寓意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春色年来谁是主:“春色年来谁是主”反问句式增强了诗句的哲理意味,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 半在云霄觉更荣:“半在云霄觉更荣”意味着虽然身处高位,但内心的荣耀并不因此而减少,反而更加自豪。
- 赏析解析
- 艺术特色:《南乡子·下第别诸同年出都》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 情感表达:诗词中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情感真挚感人。特别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的方式,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 思想内涵:通过对官场失意的描写,以及对友情与理想的赞颂,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 文化影响
- 文学史地位:作为宋代词坛的重要作品之一,《南乡子·下第别诸同年出都》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传承与发展:该词作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化和文学的宝贵资料,也为现代文艺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 创作背景与意义
- 个人情感的抒发:诗词创作往往源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董元恺在仕途失意之际,通过创作《南乡子·下第别诸同年出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 社会现象的反映:通过诗词,作者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个人命运的无常,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价值。
- 审美情趣的培养:优秀的诗词作品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南乡子·下第别诸同年出都》不仅是董元恺个人的代表作,也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跨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阅读和欣赏这首词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还可以从中汲取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