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归家

遂有还家乐,跳梁贼尽平。
举家开笑口,一棹出江城。
儿女团圞坐,风波自在行。
惊魂犹未定,夜半莫呼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乱后归家》是清末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作者经历一次重大战乱之后,从流亡中返回故乡。

黄遵宪的生平和背景为理解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线索。黄遵宪是清末广东嘉应人,字公度,别号东海公、布袋和尚。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外交官,曾使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等职。在戊戌变法期间,黄遵宪曾署湖南按察使,并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尽管政治生涯颇为显赫,但黄遵宪的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他的诗歌创作常常反映出对时局的敏感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

《乱后归家》这首诗的主题集中在“乱”与“后”。全诗围绕着“乱后还”这一主题展开,表达了诗人在经历战乱后的忧伤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的“兵戈”“散亡”“憔悴”等词语反复出现,加强了作品的忧伤氛围。诗中的“一炬成焦土,先人此敝庐”描绘了战后荒凉的景象,而“便免颠连苦,相依此一窝”则展现了战后虽然困苦但仍能相互扶持的情景。这些描写不仅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黄遵宪擅长以新颖的意象和独特的视角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在《乱后归家》中,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如“春暮还乡却自伤”和“苔花经雨长,狼藉满家书”,传达出一种凄凉美。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乱后归家》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刻的记录和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黄遵宪的文学成就,也能体会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这首诗不仅是黄遵宪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心声的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