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祖帐蔼如林,却望彤墀泪不禁。
出处频烦明主念,安危何限老臣心。
梦回渐觉朱衣远,身退初知白发深。
林下有人君侧少,知公未忍说投簪。
吴门送福清相还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吴门送福清相还闽》是明代诗人钱谦益创作的一首古诗,其内容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返回福建的深情厚意和依依不舍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作者简介:
- 钱谦益(1509年—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后改牧山,晚号蒙泉居士,常熟人。他是一位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作为“南明”遗民,他在明亡后隐居著述,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诗词原文:
圣母上宾遗诏出,普天开读泪并流。楚宗系累泣相见,高庙衣冠欣出游。玉几自天亲改削,珠厓何日罢征求。诗词解析:
- 圣母上宾遗诏出,普天开读泪并流:这里的“圣母上宾”是指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自缢身亡的情景,而“遗诏”则是指崇祯帝临终前发布的诏书。诗句表达了全国上下在宣读这一消息时所引发的悲痛情绪,泪水与悲伤交织在一起。
- 楚宗系累泣相见,高庙衣冠欣出游:这句中的“楚宗系累”指明朝皇室成员因国破家亡而流落各地,“高庙衣冠”则暗示着清朝建立后的朝廷。诗人用“系累泣见”和“衣冠出游”两个场景来对比昔日与今朝的巨大差异,流露出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新朝的复杂情感。
- 玉几自天亲改削,珠厓何日罢征求:这里的“玉几”象征着帝王的权威,而“珠厓”则是明朝的别称。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明朝命运的关注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同时,也暗含了对友人回归故土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担忧。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友人离乡返程的深情诗篇,也是作者钱谦益对明朝历史的反思和对故国情怀的抒发。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文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