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霞阁记

府之胜萃于城西,由四望矶迤而稍南,有冈隆然而复起,俗名曰钵山。钵山者,江 山环翼之区也。而朱氏始居之。无轩亭可憩息。山之侧有庵,曰四松,其后有栋宇,极幽。其前
有古木丛篁,极茂翳。憩息之佳所也。而其境止于山椒,又不得登陟而见江 山之美。
吾乡陶君叔侄兄弟,率好学,乐山林,厌家宅之喧阗也。购是地而改筑之,以为闲暇读书之所。由庵之后,造曲径以登。径止为平台。由台而上,建阁三楹,殿以书室。室之后,则仍为平台而加高焉。由之可以登四望。桐城姚郎中为命名余霞之阁。
钵山与四松各擅一美,不可兼并。自余霞之阁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
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儒者立志,视天下若吾家。一楼阁也,諰諰然必专据而无同人之志,彼其读书亦可以睹矣。而岂达陶君之志也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江宁府的胜景荟萃在城的西面,从四望矶斜行,向偏南方走去,就有山岗高高又隆起,俗名叫做钵山。钵山,是江山环绕翼蔽的地方,而朱先生最先居住在这里。(此处)没有轩廊亭阁可以供人憩息。钵山的旁边有座庵,叫做四松庵,它的后边有房舍,非常幽静。它的前面有古木丛竹,非常茂密。(真是)憩息的好地方啊。然而这个地方的环境被山顶阻绝,人们不能攀登上去来望见江山的美景。

我家乡的陶君叔侄兄弟,都很好学,喜爱山林,厌倦家里宅第的喧闹。(于是)购买了这块地方而改建它,把它作为闲暇读书的场所。从四松庵的后边,修造一条曲径来攀登,路的终点筑造一个平台。从平台往上,建造三间阁楼,在阁楼后设置书室。书室的后面,就又筑造平台来加高地势了。从这里可以登上四望山。桐城姚鼐郎中给它取名叫余霞阁。

钵山和四松庵各自占有一美,是不能同时兼有的。自从余霞阁建成后,攀登和憩息的人,才两全其美而没有遗憾。大凡人们大多做自私的打算,现在陶君筑造书室,不造在家里而创建在僧房,表示它可以与他人共享,而自己并不像专享啊。然而却有迷惑不解的人怀疑他失策。这座州府,是六朝的古都,专享的人又在哪里呢?读书人立志,看待天下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一座楼阁,诚惶诚恐地一定要专享占据,而没有与人共享的意思,那他读书(的成就)也可以预想了。又怎么比得上陶君的志气呢!

介绍

《余霞阁记》是作者描绘江宁西城钵山余霞阁及其与友人的一段故事。江宁城,得其山之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因高下为屋,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俯视花木皆环绕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余霞阁记》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友情。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

  1. 自然环境
  • 文中描述了钵山的高下、位置,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如淮水、青黄分明的江流、莫愁湖等。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感官体验,也为整篇文章增添了生动的背景。
  1. 建筑布局
  • 文中提到了因山而建的建筑特点,包括因山高而建的房屋和建在山顶上的余霞阁。这种设计既适应了山的特点,又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 文章还描述了由四望矶迤而稍南的冈隆然而复起的地形,以及其后的古木丛篁和幽静的庵后栋宇。这些细节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1. 文化内涵
  • 《余霞阁记》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对朋友情谊的一种记录。作者通过对余霞阁的描述和朋友间的交流,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 姚郎中为余霞阁命名,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美的赞赏和对友情的重视。
  1. 文学手法
  •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容词,如“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和“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丽。
  • 文中的叙述方式流畅,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余霞阁记》不仅展现了江宁西城钵山的自然美景,还通过描写与友人的交流,传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