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则徐联

千秋青史存公论;四海苍生哭此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林则徐联》是由晚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左宗棠创作的一副对联。下面将详细阐述这副对联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

  1. 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挽林则徐联》的创作时间是在林则徐去世后不久,即在1850年11月22日,而左宗棠得知这一消息的时间则是在次日,即1850年11月24日。
  • 作者关系:左宗棠与林则徐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1848年,胡林翼向林则徐推荐了左宗棠,并邀请他加入林则徐的幕府。林则徐对左宗棠极为器重,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1. 内容解读
  • 情感寄托:左宗業深知林则徐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家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其个人品德和才能,因此在得知林则徐逝世的消息后,他创作了这副对联以表达自己的哀悼和敬仰之情。
  • 对联结构:《挽林则徐联》由两部分组成,上联“相夫历八州督”与下联“出师未捷”形成对比,反映了林则徐的政治生涯和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遗憾;中联“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则表达了民间对其期望和敬重的情感。整个对联通过对林则徐生前事迹的回顾和对其成就的赞颂,展现了左宗棠对其的深深怀念。
  • 主题内涵:《挽林则徐联》不仅赞颂了林则徐的功绩,还揭示了晚清时期国家面临的危机和困境,以及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1. 艺术价值
  • 对仗工整:这副对联在语言运用上极为讲究,上下联的对仗工整,既符合传统对联的规范,又体现了作者的文学造诣。
  • 意境深远:通过对林则徐生平事迹的描绘,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抒发,使整副对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境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 社会影响
  • 历史价值:这副对联不仅是对林则徐个人的缅怀,更是对晚清时期国家命运的一种反思。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 文化传承: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副对联被后人传颂,成为研究晚清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不仅展示了林则徐的卓越成就,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除了上述关于《挽林则徐联》的介绍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考虑因素:

  • 历史意义:了解这副对联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可以更好地把握晚清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 人物评价:通过欣赏这副对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左宗棠和林则徐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贡献。
  • 文学作品鉴赏: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创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值得学习和研究。

《挽林则徐联》是左宗棠在得知林则徐逝世的消息后所创作的对联,不仅是对林则徐个人及其成就的赞美,也是对晚清时期国家命运的一种深刻反思。这副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对联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学习和欣赏《挽林则徐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品味文学、领悟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