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四首 其二

黛影横波,奁浪剪碧,题襟人在兰舟。
今夕天涯,不知何处琼楼。
犀钩淡似纤纤月,挂疏帘、又挂闲愁。
倚秦篝、悄搯银檀,怕按梁州。
无情画舸西风起,任萍花吹散,总是悠悠。
冷落青衫,而今可说风流。
芙蓉不作双鸳梦,恁凄凉、偏学眠鸥。
记来游、如此江山,一曲悲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四首 其二》是清朝诗人蒋敦复的作品。此诗通过描绘女子的倩影,以及她与兰舟上的题襟人的互动,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切感受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黛影横波,奁浪剪碧,题襟人在兰舟。
    今夕天涯,不知何处琼楼。
    犀钩淡似纤纤月,挂疏帘、又挂闲愁。
    倚秦何、悄搯银檀,怕按梁州。
    无情画舸西风起,任萍花吹。
  2. 诗歌赏析
  • 形象描绘:诗中的“黛影横波”与“奁浪剪碧”描绘了女子的容貌和她所乘之船的形象,使得读者仿佛能看见一个美丽的女子在船上,她的倩影在水中摇曳生姿。
  • 情感表达:诗中的女子与题襟人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他们对彼此的深深眷恋。女子倚靠在船舷上,似乎在默默地承受着相思之苦,而题襟人则在一旁为她抚慰。这种情感交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爱情氛围。
  • 自然景观:诗中还融入了自然景观的元素,如“西风起”、“萍花吹”,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1. 文化背景
  • 清代文学特色:这首诗体现了清代文学的特色,注重抒情和描写,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爱情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 词牌名高阳台:诗的标题使用了词牌名“高阳台”,这是一种古代诗词的形式,具有特定的韵律和格律要求。通过这种方式,诗的节奏和韵律得以加强,使得诗歌更具音乐美。
  1. 艺术手法
  • 意象创造: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黛影横波”、“犀钩淡似纤纤月”,这些意象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 情感深化: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诗人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如“倚秦何、悄搯银檀,怕按梁州”,这些细节的描述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情感状态,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清新脱俗,富有诗性和哲理。诗人善于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充满艺术美感的艺术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爱情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高阳台四首 其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