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四首 其一

水碧湘裙,苔青画屧,一庵秋梦萧萧。
燕子飞来,伤心怕问前朝。
芳犀已抵千金重,秪怜才、两字魂销。
带愁描、露叶娟花,廿五离骚。
妆楼粉黛都销歇,听鱼山梵唱,夜雨无憀。
三尺香坟,他时杯酒须浇。
脂田一棱飘儿菜,峭西风、吹上寒潮。
旧红桥、几树垂杨,几处琼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四首的其一,是清代诗人蒋敦复创作的一首感怀之作。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蒋敦复,字子文,号南湖散人,清代著名诗人、画家。
  • 作品风格:蒋敦复的诗歌多表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和文化忧思。
  • 时代背景:诗中所写,反映了清朝中晚期文人对于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1. 诗词原文
  • 水碧湘裙,苔青画屧,一庵秋梦萧萧。燕子飞来,伤心怕问前朝。芳犀已抵千金重,秪怜才、两字魂销。带愁描、露叶娟花,廿五离骚 …
  • 这些句子传达出了一种怀旧与哀愁的情绪,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1. 主题内容
  • 怀旧伤时:诗中通过“燕子飞来”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时代的留恋和不舍。
  • 才华难遇:诗中的“芳犀已抵千金重”暗示了作者自视甚高,而现实的无奈让这种才华难以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
  • 情感孤独:“伤心怕问前朝”和“廿五离骚”则揭示了诗人在面对历史的变迁时,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燕子”、“秋梦”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优美,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展现了蒋敦复深厚的文化底蕴。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忧虑。
  1. 历史影响
  • 文学史地位:蒋敦复的这首《高阳台四首·其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视为清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 后世评价:许多学者和评论家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艺术修养,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1. 现代价值
  • 文化传承:这首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 审美教育: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增强读者的审美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高阳台四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表现古代文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它的学习和赏析,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