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谭宗浚联

建议愧微官,只今片纸珍存,爱惜重烦严谴日;
忌才推上考,那识数年远宦,凄凉忽见素书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谭宗浚联》是于式枚的作品。该诗作为清朝末年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与艺术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与文人心态。

于式枚的这部作品在文学形式上展现了其对联艺术的精湛技巧。通过对偶句式的巧妙运用,诗人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通过对比和对照,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和对其远去的惋惜。这种形式的运用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显示了于式枚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从内容上看,《挽谭宗浚联》蕴含深刻的情感。其中“铜马门高,谁厌承平出严助。”和“碧鸡山远,竟看回谷失王裒。”两句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还隐含着对于个人命运无常、国家兴衰交替的感慨。这些诗句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更展示了其深邃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从历史角度来看,《挽谭宗浚联》的创作背景也不容忽视。该诗作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各种新旧思潮交织,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成为他们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方式。

《挽谭宗浚联》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末近现代初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洞察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及其所处时代的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