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斜树水黄梿。
荒馀知几年。
时人能说野王阡。
还因姓字传。
深秋木落应谁扫,年年有寒菊清泉。
不须凭吊湿牛山,沧桑又海田。
月中行 顾野王墓(壬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中行·顾野王墓(壬午)》是清代诗人徐籀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写顾野王墓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以及对其文化价值的尊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徐籀,字元瑞,号石田,清朝诗人,其生平及创作活动不详。他以诗歌著称,作品多反映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诗作原文:枯藤斜树水黄梿。荒馀知几年。时人能说野王阡。还因姓字传。深秋木落应谁扫,年年有寒菊清泉。不须凭吊湿牛山,沧桑又海田。
诗歌赏析:本诗描绘了顾野王墓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岁月变迁,通过对枯藤、水黄莲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宁静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时人能说野王阡”一句,点明了顾野王的墓地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信息。结尾处“不须凭吊湿牛山,沧桑又海田”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深刻感慨,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哲学思考。
诗歌意义:《月中行·顾野王墓》不仅展现了徐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通过这样的作品,诗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珍视。
《月中行·顾野王墓》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怀的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与历史的对话,它让人们对古代的文化遗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