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亭

几曲栏干惰倚,帘外月华铺地。
春漏本难听,况是今宵不醉。
何日重偎玉臂,冷落年时芳意。
两处薄罗衾,都有夜阑清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荆州亭》是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创作的词,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同时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荆州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克柔,别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于世。
  2. 作品原文:《荆州亭·江上》中描述了作者在江边船上的所见所感。细雨渐渐变大,作者独自倚靠在船窗前,无人张灯,只能借助邻舟灯火来照亮。他感叹被大官出卖的江南半壁江山,以及近日渔民樵夫都忘记的往事。他埋怨弘光帝,白日里还在金銮殿选歌唱曲。
  3. 诗词风格:《荆州亭》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半担六朝奇货”、“千古暮云江左”等,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深度与广度。此外,诗中的意象也非常丰富,如“沽酒”、“紫绶”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还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4. 文化影响:《荆州亭》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中国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荆州亭》作为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