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 第三十五章 · 非命(上)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命……虽强劲,何益哉?”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驵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先王之书?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先王之宪亦尝有曰:“福不可请,而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先王之刑亦尝有曰:“福不可请,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所以整设师旅、进退师徒者,誓也;先王之誓亦尝有曰:“福不可请,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
是故子墨子言曰:吾当未盐,数天下之良书,不可尽计数,大方论数,而五者是也。今虽毋求执有命者之言,不必得,不亦可错乎?
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谇也。说百姓之谇者,是灭天下之人也。然则所为欲义在上者,何也?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干主,万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子墨子曰: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与其百姓兼相爱,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墨子》非命上第三十五章,是一篇阐述墨子思想的经典文本

在探讨墨子的思想时,不可忽视的是其对于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的深刻见解。墨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富强、人民的数量以及法律政令的治理,都是统治者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然而,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国家不仅没有实现这些目标,反而可能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墨子指出,历史上的王公大臣们都希望国家的富强、人民众多,而当政者的法政清明。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他们追求的富裕变成了贫穷,人口众多变成了人数减少,治理变得混乱不堪。这种根本上的失策,正是由于人们忽视了努力的重要性。墨子认为,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墨子还提出了“三表”法,即通过考察历史、社会实情并在实践中检验言论,来反对那些误国误民的命定论。他认为真正的决定国家和个人命运的不是命运本身,而是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它鼓励人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的管理和建设中来。

《墨子》非命上第三十五章,不仅是研究墨子哲学思想的宝贵资料,也是理解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墨子的哲学思想,还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和社会行为的深远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