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新校正云,此为二阴之误)独啸,少阳厥(全元起本,此为少阴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㾓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黄帝内经 · 素问 · 经脉别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内经 · 素问 · 经脉别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经典著作,由黄帝和岐伯通过对话形式探讨了人体经络系统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被认为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该文献详细阐述了饮食、情志、劳逸等因素对经脉失常的影响,以及五脏功能紊乱导致的各种病理变化。例如,过度劳累、惊恐、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导致经脉气血失常,进而引发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还强调了观察病人身体的强弱、骨肉皮肤的形态等,来正确了解病情的重要性,这一点在临床上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不仅论述了生理功能,还讨论了治疗原则。书中提出“治未病”的理念,主张通过养生、摄生来延缓衰老和延年益寿,这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有一定的契合之处。此外,《黄帝内经》在诊断上重视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和体质特征,如根据病人的情绪状态和身体表现来判断其可能的疾病类型,这种方法在现代临床中仍被广泛采用。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的医学理论不仅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世界其他医学体系产生了启发。它的理论框架为后世中医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临床指导,成为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是一部集古代中医学理论之大成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揭示了经脉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还提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这部作品至今仍为中医学者所研究和推崇,是中医学术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