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沛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二。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崄岨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名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承解诛疲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卷一·过秦下(事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卷一·过秦下(事势)》是贾谊的作品。《卷一·过秦下(事势)》是汉代文学家贾谊创作的一篇政论文,它主要讨论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以下是关于该作品的介绍:
- 作者介绍:贾谊是西汉初期的著名政论家和文学家,其政治主张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贾谊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锐利的政治洞察力著称,他的许多政论文如《过秦下》等,深刻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作品原文:《卷一·过秦下(事势)》开篇即描绘了秦孝公时期秦国的地理优势和政治形势:“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展现了秦国坚固的地理条件和广阔的地域资源。紧接着,文中通过“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叙述,表达了秦国君臣共同致力于统一六国、实现霸业的决心与志向。
- 主题阐述:在《卷一·过秦下(事势)》中,贾谊详细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必须注重内政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军事力量,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 历史影响:《卷一·过秦下(事势)》不仅是贾谊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思考国家治理和发展的视角,影响了无数政治家和文人的思想和行动。
- 文学价值:作为一篇政论文,《卷一·过秦下(事势)》在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章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得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具体而易懂。同时,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体现了贾谊扎实的文笔和深邃的思考力。
- 历史意义:在古代中国,统一是一个国家追求的重要目标。贾谊通过对秦国的分析和论述,展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应当具备的条件和手段。这对于后世的国家建设和政治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卷一·过秦下(事势)》不仅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政论文,也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政治智慧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贾谊及其时代背景的重要窗口,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