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独立副天心,三辖春闱冠古今。
兰署门生皆入室,莲峰太守别知音。
同升翰苑时名重,遍历朝端主意深。
新有受恩江海客,坐听朝夕继为霖。
和主司王起
介绍
《和主司王起》并非卢肇的诗作,而是高适的作品。这首七言律诗出自唐代诗人高适之手。《和主司王起》是一首表达对主司公正选拔人才的赞美之情的作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科举制度下的一个特定场合,即考试放榜之时。科举作为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对于社会的流动和个人的命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适创作了这首《和主司王起》,以表达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认同和对于主司公正选拔人才的赞扬。
在诗歌的内容上,高适通过描绘考生们的喜悦情绪和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科举制度对于个人命运改变的重要性。诗中的“天上宴回联步武,禁中麻出满寰瀛”表达了考生们在科举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暗示了科举制度对于社会精英的广泛吸纳能力。此外,诗中还提到了“簪裾尽过前贤贵,门馆仍叨旧学荣”,这不仅是对考生们的鼓励,也是对科举制度历史传承的认可。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高适在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描述,高适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高适的《和主司王起》不仅是对科举制度的肯定,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次反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科举制度确实为很多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徇私舞弊等问题。高适在诗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反映了他对科举制度公正性的关注。
《和主司王起》是高适在科举放榜之时创作的一首诗,它不仅展示了高适本人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和评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这一制度的态度和看法。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
和主司王起 公心独立副天心,三辖春闱冠古今。 兰署门生皆入室,莲峰太守别知音。 同升翰苑时名重,遍历朝端主意深。 新有受恩江海客,坐听朝夕继为霖。 注释: 1. 公心独立副天心:意思是说,主审官的公正无私之心如同天心,高远而明亮。 2. 三辖春闱冠古今: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中,你的成绩在历史上无人能及,是第一名。 3. 兰署门生皆入室:指的是你的学生都进入了官场,成为了官员。 4. 莲峰太守别知音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圣乾文德最称贤:这是对王起(主司)的赞美。 - 圣乾文德:指的是王起的才华和品德。 - 最称贤:表示王起是最优秀的人才。 2. 自古儒生少比肩:这句话意味着在历史上很少有像王起这样与自己才能相当的人。 - 这表达了诗人对王起的极高评价和尊重。 3. 再启龙门将二纪:这里的“龙门”通常象征考试或选拔的门槛,而“二纪”则可能指二十年。 -
【注释】 春闱:即“春闱”,春季科举,皇帝亲试。主司王起:指主考官王起。 【译文】 皇帝念及你出身于高贵的家族,长庆公听说你是两岁名,有蕴赤心分雨露,无私和气浃寰瀛。 龙门乍出难胜幸,鸳侣先行是最荣。 遥仰高峰看白雪,多惭属和意屏营。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首联“皇帝念及你出身于高贵的家族,长庆公听说你是两岁名”,表明了作者与王起的深厚友谊,同时透露出王起当时的身份地位
注释: - 和主司王起,是作者为王起的《和主司王起》所写的诗作。 - 常将公道选诸生,不是鸳鸿不得名。 这句诗的意思是:常把公正之心用来选择学子们,不是像鸳鸯那样的鸿雁,就不能有名声。 - 天上宴回联步武,禁中麻出满寰瀛。 这句诗的意思是:就像天上的宴席一样,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诗文,又如同在皇宫内行走,互相交流切磋。 - 簪裾尽过前贤贵,门馆仍叨旧学荣。 这句诗的意思是:那些曾经担任过官职的人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重德由来为国生”:这句话表达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强调了德行在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五朝清显冠公卿”:此句描绘了王起在历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他在不同的朝代都表现出色,成为了官员的典范,受到尊重。 3. “风波久伫济川楫”:此句比喻王起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河中划船一样,不畏艰难。 4.
和主司王起 恩光忽逐晓春生,金榜前头忝姓名。 三感至公裨造化,重扬文德振寰瀛。 伫为霖雨曾相贺,半在云霄觉更荣。 何处新诗添照灼,碧莲峰下柳间营。 译文: 这首诗是作者在参加科举考试后写给主考官王的。首句“恩光忽逐晓春生”,表达了对主考官赏识自己的感激之情;次句“金榜前头忝姓名”,则表达了自己荣幸被录取的喜悦;第三句“三感至公裨造化”,表示自己深感主考官公正无私,能够改变命运
【解析】 此诗的注释要准确,译文要通顺。本诗是作者与主试王起酬答之作,内容涉及对主司的称颂及对考试过程的回顾,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对科举制度弊端的认识。 【答案】 译文:文学宗师心秤平,无私三用佐贞明。恩波旧是仙舟客,德宇新添月桂名。兰署崇资金色重,莲峰高唱玉音清。羽毛方荷生成力,难继鸾皇上汉声。 注释:1. 文学宗师心秤平:比喻主司公正无私(秤平,公平之意)。2. 无私三用佐贞明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行一组,共四组。 我们来看诗句: 1. 科文又主守初时: - 这句话的关键字是“科文”,可能指的是科举考试。 - “又”表示再次或重复,可能是对某种行为或状态的强调。 - “主守”可能指的是主管或负责。 - “初时”通常指最初或刚开始的时候。 2. 光显门生济会期: - “光显”可能意味着显赫或有光耀。 - “门生”通常指的是学生的门人弟子
【诗句释义】 当年(我)曾经在门下被化育成龙,今日(我)的余波(指文采或才能)进献后生。 仙籍(仙人的名册)共知推举(我)这美丽的藻饰,禁垣(宫阙)同得荐举(我)嘉美的名声。 桃蹊(桃园中的小道)早茂夸新萼,菊圃(菊花圃地)初开耀晚英(秋天菊花盛开)。 谁料(没想到)羽毛方出谷,许教齐和九皋鸣(让我与众鸟一起发出声音)。 【译文】 当年(我)曾经在门下被化育成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注意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荷生成”三句:指王起任主司时,龙门(今河南洛阳)一变,成为名场才子云集的天下。“荷”,承担、担当。“生成”,犹言“造就”。 “美誉早闻喧北阙”二句:王起在北方声名早扬,名声大噪。“誉”,声誉。“北阙”,指朝廷。这两句是说
【注释】: 长庆曾收间世英,果居台阁冠公卿。 天书再受恩波远,金榜三开日月明。 已见差肩趍翰苑,更期连步掌台衡。 小儒谬迹云霄路,心仰莲峰望太清。 【译文】: 曾经被主考官王起赏识的才子,果然在朝廷中居于高位并成为公卿之列。 天书再度降临给予恩泽和庇护,三度登科入仕彰显出光明磊落。 已经看到他跟随着同僚进入翰林院,更加期待他能与君王一起执掌朝政。 年轻的学者误入了青云之路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儒雅传德教行,几崇浮俗赞文明。 - “儒雅”指儒家的学问和道德,“传德教行”表示这些知识和行为被广泛传播。 - “几崇浮俗赞文明”意即在追求浮华世俗之余,还称赞这种文明的进步。 - 关键词:儒雅、德教行、浮俗、文明。 - 注释:这里的“儒雅”强调的是知识与品德的结合,而“德教行”则突出了这种结合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通过赞美文明的进步,诗人表达了对时代精神的认同
【注释】: 桃李:比喻学子。兰荪:指学生。葑菲:杂草,比喻不才之人。权衡:指主考官的公正无私。鸳鹭:指朝廷中官员。门阑:形容官邸门户。金榜:科举考试揭晓名次后张贴的榜文。扣柴荆:叩门请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应试时所作。他通过描写考场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科举考试的看法。 第一句“昔年桃李已滋荣”,意思是说,过去的时候,那些桃李已经长得茂盛,繁荣昌盛了。这里的“桃李”代指学生
这首诗是作者在科举考试中成功,被录取为进士后所作的。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个人的祝福和期待,也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句释义: 1. "满朝朱紫半门生,新榜劳人又得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整个朝廷中都是穿着红衣紫裳的官员,而我这个门生(指考生)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终于获得功名。 2. "国器旧知收片玉,朝宗转觉集登瀛。" “国器”指的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这里比喻为一块玉石
【注释】 和主司王起:作一首和韵诗,来祝贺考试成功。主司,主考官。起,指王起,作者的友人。 三开文镜继芳声:连续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名声大振。三开文镜,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如磨砺的镜子一样明亮。 暗暗云霄接去程:在云霄之上默默等待,等待着赴任的行程。暗暗,暗暗地。云霄,天空中的天空。接去程,迎接赴任的行程。 会压洪波先得路:必定会压制住汹涌澎湃的大波,抢先得到通往仕途的道路。 早升清禁共垂名
和主司王起 二十二年文教主,三千上士满皇州。 独陪宣父蓬瀛奏,方接颜生鲁卫游。 多羡龙门齐变化,屡看鸡树第名流。 升堂何处最荣美,朱紫环尊几处酬。 注释:二十二年:指公元822年。文主:即“文主”,指科举的考官。三千上士满皇州:形容考生众多。 独陪宣父蓬瀛奏,方接颜生鲁卫游。 多羡慕龙门齐变化,屡次观看鸡树第名流。 升堂何处最荣华,朱紫环尊几处分酬。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为参加科举考试而作的应试诗
【诗句释义】 1. 一振声华入紫薇:意为声名鹊起,名声大振。紫薇为帝王之居,这里指代科举考试的考场。 2. 三开秦镜照春闱:意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秦镜是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洞察人心的镜子。 3. 龙门旧列金章贵:龙门,比喻科举考试中成功的学子们。金章贵,形容他们地位尊贵,如同古代皇帝赐给有功之人的印章和勋章。 4. 莺谷新迁碧落飞:莺谷,即莺歌燕舞的地方,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碧落,指天空。飞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它由四句构成,每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 1. 常将公道选群生:这句的意思是说,公正无私地选拔了众多有才能的人。"公道"是指公正的法则或原则,"选群生"则指选择众人中最优秀的人才。 2. 犹被春闱屈重名:这里指的是虽然努力但仍然未能通过考试。"春闱"通常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春季考试,"屈重名"则表示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3. 文柄久持殊岁纪:意思是长久地执掌文化教育的大权
这首诗是作者对主试官王起的酬答之诗。下面是这首诗的译文,以及相关的注释: 译文: 孔门屡次建立铸颜功业,紫绶青衿感激之情相同。 一筐泥土的努力成就了太华山,三年恩德仰望维嵩山。 杨随前辈成功穿洞中,桂许平人折桂欲空。 惭愧和周郎应被顾顾见,感知大造竟无穷。 注释: 1. 孔门: 指孔子的门徒及其弟子们,这里指代科举考试的主试官。 2. 频建铸颜功: 指多次建立功绩。颜回是孔子的弟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元稹的作品。元稹是唐宪宗时宰相元载之子,其诗辞浅意深,其词切而理哀,尤工于律诗、绝句。他的一些诗篇如《遣悲怀三首》《梦游春七十韵》等都很有名。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满朝簪发半门生,又见新书甲乙名。 注解:全城的士人都像学生一样戴着簪子,看到新书的名字排在前面(即甲乙)。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热闹的科举考试场景,士人们争相参加科举
诗句解读: 1. 嵩高降德为时生 - “降德”指降低德行,“嵩高”指的是嵩山,“为时生”表示因应时代而生。 2. 洪笔三题造化名 - “洪笔”指大手笔,“三题”指三次提名,“造化名”指自然和宇宙的命名。 3. 凤诏伫归专北极 - “凤诏”指的是皇帝的诏书,“伫归”表示等待归来,“北极”指的是北极星,象征着最高的地位或目标。 4. 骊珠搜得尽东瀛 - “骊珠”指珍贵的珍珠,“东瀛”指的是东方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