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主司王起

公心独立副天心,三辖春闱冠古今。
兰署门生皆入室,莲峰太守别知音。
同升翰苑时名重,遍历朝端主意深。
新有受恩江海客,坐听朝夕继为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主司王起》并非卢肇的诗作,而是高适的作品。这首七言律诗出自唐代诗人高适之手。《和主司王起》是一首表达对主司公正选拔人才的赞美之情的作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科举制度下的一个特定场合,即考试放榜之时。科举作为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对于社会的流动和个人的命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适创作了这首《和主司王起》,以表达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认同和对于主司公正选拔人才的赞扬。

在诗歌的内容上,高适通过描绘考生们的喜悦情绪和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科举制度对于个人命运改变的重要性。诗中的“天上宴回联步武,禁中麻出满寰瀛”表达了考生们在科举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暗示了科举制度对于社会精英的广泛吸纳能力。此外,诗中还提到了“簪裾尽过前贤贵,门馆仍叨旧学荣”,这不仅是对考生们的鼓励,也是对科举制度历史传承的认可。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高适在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描述,高适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高适的《和主司王起》不仅是对科举制度的肯定,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次反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科举制度确实为很多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徇私舞弊等问题。高适在诗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反映了他对科举制度公正性的关注。

《和主司王起》是高适在科举放榜之时创作的一首诗,它不仅展示了高适本人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和评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这一制度的态度和看法。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