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看小字大书名,向日持经眼却明。
时过无心求富贵,身闲不梦见公卿。
因寻寺里薰辛断,自别城中礼数生。
斜月照房新睡觉,西峰半夜鹤来声。
村居即事
介绍
。
《村居即事》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一径苍苔覆落花,隔窗时见两三家。
山中一夜无风浪,吹得浮云尽化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中的“一径苍苔覆落花”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画面:一条蜿蜒的小路被厚厚的青苔覆盖着,上面散落着几片花瓣随风飘舞。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静谧之美,也暗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隔窗时见两三家”则进一步描绘了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隔窗”的视角,看到远处的村落里偶尔有两三户人家在忙碌或休息。这种景象既展现了农村特有的生活节奏,又透露出一种恬淡而自在的人生态度。
最后两句
相关推荐
【注释】 休看小字大书名,向日持经眼却明。 向日:太阳光照射。持经:拿着佛经。眼却明:眼睛反而看得更加清楚了。 时过无心求富贵,身闲不梦见公卿。 时过:时间已过。无心:指没有心思去做了。公卿:古代高级官员。 因寻寺里薰辛断,自别城中礼数生。 因寻:顺便寻找。薰辛:佛教经典。礼数:礼仪规矩。 斜月照房新睡觉,西峰半夜鹤来声。 斜月:倾斜的月亮。照房:照亮房间。新睡觉:刚刚睡着。西峰:西边的山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村居即事》,其译文、注释和赏析如下: 译文: 外间的事情我从未听说过,深山之中仿佛隐居的君子。溪水明亮花影相随,微风细吹水面荡漾。蚕室寒气初起而闭,蜂房早已被分去一半。偶尔外出寻药时,踏破了整个村庄的云烟。 注释: 1. 外事少曾闻:指的是外界的事物很少听到或看到。 2. 深居似隐君:指在深山老林中居住,好像隐居的君子一样。 3. 溪明花照影:溪流清澈
【解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热爱自然,渴望田园生活的情怀。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明快。首句写小麦、大麦长势喜人,第二句写养蚕姑娘满载而归,第三句写傍晚放牛时,一群黄莺飞来,相随而行。 (1)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解答时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首句“小麦青青大麦稀”,写小麦和大麦长势喜人,说明农事进行顺利,丰收有望;第二句“蚕娘拾茧盈筐归”,写养蚕姑娘满载而归
【译文】 京城十年的尘埃已将我的客衣染污,故园中的榆柳又认得春天来临。 深深的村庄芳草无人采摘,蝴蝶双飞在麦陇上。 【注释】 京尘化客衣:京城尘土已经将客人的衣服染污了。 故园榆柳识春归:故园中榆树和柳树都认得春天来临了。 深村芳物无由觅:深深的村庄里,花草都没有人采摘了。 蝴蝶双寻麦陇飞:蝴蝶两只翅膀在寻找麦田中飞舞。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退居乡村时的即兴之作。开头两句写诗人久居京华
注释: 数声鸡犬自相闻,借得茅庐住水濆。梅欲黄时常是雨,稻才青处便如云。 忧时每叹朝廷远,学稼方知畎亩勤。若使徵书到岩谷,北山又恐动移文。 译文: 几声鸡鸣狗吠相互呼应,借用茅草屋居住在水边上。 梅花想要变黄却常常是下雨,稻田刚染上绿色便像白云。 忧虑国事常常感叹朝廷太远,学习耕种才知道农田的辛勤。 如果征召文书来到岩洞和山沟,恐怕又会惊动隐居的人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注释】 百折:形容山路弯曲曲折 矫矫:形容云彩的轻盈飘逸。 蔬饭:粗茶淡饭,指简朴的饮食 茅堂:茅草盖的屋子 【赏析】 《村居即事》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通过描绘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宁静,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句“百折青山老树村”,描绘了一幅山峦叠嶂、树木苍翠的山村景色。百折青山,形容山路弯曲曲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绕门清槿绝尘埃: - “绕门”可能指的是门前的庭院或小径被竹子环绕; - “清槿”指的是清新的槿花,通常用于庭院美化; - “绝尘埃”意味着这些植物使得庭院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尘埃,显得格外清新。 2. 别馆春还草乱催: - “别馆”可能是指一个与主宅分开的小居所; - “春还”暗示春天的到来; -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乡村的傍晚时分,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和感受。下面是逐句的详细注释: 1. 寂寂村居晚,迢迢旅雁稀。 - "寂寂"意味着静悄悄的、安静。这里描述的是夜晚,村庄里的静谧。 - "村居"指的是居住在乡村中。 - "晚"表示傍晚。 - "迢迢"形容距离遥远。这里指远飞的大雁。 - "旅雁"指在外旅行的雁鸟。 - 整体表达了诗人在傍晚看到远处飞翔的旅雁稀少的景象。 2. 烟花迷曲径
村居即事 远岫平林小板桥,江乡僻处谢尘嚣。 风侵谭氏村前树,月落孙家渡口潮。 雨岸荻芦秋瑟瑟,一群凫雁夜萧萧。 渔镫明灭沙洲外,箬笠棕蓑胜黑貂。 注释: 1. 远岫平林小板桥,江乡僻处谢尘嚣:远处的山峦与平坦的树林之间,有一座简陋的木桥,这里是江边的乡村,远离喧嚣。 2. 风侵谭氏村前树,月落孙家渡口潮:微风吹过谭家村前的树木,月亮落下时,孙家渡口的潮水涌起。 3. 雨岸荻芦秋瑟瑟
【诗句解析】 1. 第一句“南阡北陌互交通,贫富虽殊乐趣同” - 注释:这里描绘了村居中南北方向的道路互相交错,虽然人们经济条件不同,但共同享受着乐趣。 - 赏析:通过对比南北方向的道路来表达村居的繁华与多样性,同时也暗示了尽管生活条件不同,但在这里居民之间依然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2. 第二句“里鼓喧阗因社近,山歌杂沓觉年丰” - 注释:村里的鼓声震天响,是因为附近有祭祀活动
【注释】 村居即事:农村的日常生活。 饷(xiǎng):给,送。 秧马:插秧时用的马拉。 便欲(jìn)烟蓑(suō):想就着烟雾穿草鞋。 蓑:用草和棕皮等编织成的雨衣或遮雨用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乡间生活时写的。前二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句写雨后天气初晴的景象;次句写妇女们忙于秋收;第三句写斜阳中观看农人驾着耕牛播种的情景;末句写农人打算老死在这乡村之中。 这首诗写农村劳动生活
【注释】 花明柳暗:指春天的景色。花红柳绿,色彩鲜明而艳丽,形容繁茂的春景;暗,通“暗”,昏暗的意思,指春天的景色。成村:形成村落。成,聚集。 怕:担心。 催租:催收租税。叩户:敲门。 历日:日历,古代用木刻版印刷,有年头可查,所以叫历日或日历。此处借指日历。 此中:这里。 一溪流水隔桃源:意思是说在这溪水中流淌着的是桃花源中的水,这流水隔开了人间和桃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艺术手法的运用,最后点出情感。此题注意结合注释理解内容,抓住“洗除华贵气”“诗人”分析手法,最后赏析主旨即可。 “村居风味不嫌贫,白板双扉绝点尘。”首联描写了诗人居住的环境。“不嫌贫”,是说诗人安贫乐道;“白板”“双扉”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来进行分析,从思想感情、手法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此诗首句“犬吠深巷中”描写了一幅幽静的画面,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惬意;颔联“只道故人至”则揭示出诗人的误解,原来“故人”并非是久别的老友,而是催租的官吏;颈联“启户笑相迎,却是催租吏”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误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晚年隐居四川夔州时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释: 1. 溪边绿树暗回廊 - 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致。溪边的树木郁郁葱葱,而一座回廊被绿树环绕,显得幽深而安静。这里的“暗”字传达出一种朦胧的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宁静。 2. 隔浦渔翁棹短航 - 描述一位渔翁正在使用短桨划船,他可能正在从远处的河岸(隔浦)返回自己的家或捕鱼的地方。这句诗通过渔翁的动作
村居即事 对面鱼梭掷,回头鹊羽惊。 贪看过桥影,错应隔墙声。 径小穿林入,村斜割涧成。 乍凉思午睡,随意拂桃笙。 注释: 1. 对面鱼梭掷:在水面上划动的船像鱼一样,好像投掷出梭子。 2. 鹊羽惊:指鹊鸟的飞行引起注意或惊吓,这里的“惊”是形容词,形容鹊鸟飞行时的声响。 3. 过桥影:经过桥的时候,桥的影子映在水面上。 4. 隔墙声:隔着墙传来的声音,可能是指远处的水流声或其他声音。 5. 径小
村居即事 夏晚晴空最幽静,村中儿女温柔情 南园采摘无数花,偷赠阿娘满头香 注释与译文: - 注释: 1. 《村居即事》是范成大的作品,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2. “绿遍山原白满川”描述了夏日山丘的原野被绿色的树木覆盖,河水也因植被而显得泛白的景象。 3. “子规声里雨如烟”描绘了杜鹃鸟的啼叫声在雨中听起来如同烟雾般朦胧不清。 4. “乡村四月闲人少”,说明在乡村,农忙季节过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回所作,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的生活和思想。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理解: 诗句释义: 1. 林下埋头倦送迎:在树林下(隐居的地方)静静地工作或休息,没有外界的干扰。 2. 偶闻时事也堪惊:偶尔听到外面的新闻或时事,感到惊讶和担忧。 3. 朝多安石更新法:早上的时候,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提出了许多新的法律和政策。 4. 世少汾阳复旧京:社会上的人很少像郭子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