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钝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诗人的主要观点倾向,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这是诗歌的三昧真传。 “神光寺”是这首诗的题目,它交代了诗的题材。全诗共分四句,前两句写寺院的地理位置及其周围环境:位于群山环绕之中的小城市;最奇的是城郭周围被林木环绕着。后两句写寺院的景观
【诗句】 元日:元旦,新春。 乌撒:地名,今云南宣慰区境内。 二十三年: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第二十三个年头。 洪武春:明朝初年,也就是洪武元年(1368年)春季。 自怜:自我怜悯。 常:经常,常常。 作远游人:做远方漫游的人。 椒觞:用椒花浸泡的美酒。 阻荐:阻止献上。 萱堂:母亲的居室,泛指母亲。 剑佩:兵器和装饰品,这里借指战功。 驿路尘:旅途中的尘土,比喻奔波劳碌。 万里云南新报捷
诗句原文: 水色山光别样天,人家篱落小溪边。无由携杖寻春去,漫著衰翁忆辋川。 注释: - 水色山光别样天:形容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 人家篱落小溪边:描述一幅宁静的农家生活画面,小溪边的篱笆旁是人家。 - 无由携杖寻春去:没有机会或理由去寻找春天。 - 漫著衰翁忆辋川:我闲散的老人常常想起那美丽的辋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注释:古老的树木千章百叶,屋中只有几根椽木;这是你最适宜居住的地方。 怡情不独琴书事,隔断红尘有翠烟。 译文:怡情不独琴书事,隔断红尘有翠烟。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这位朋友的深情厚意。诗人通过描绘古木参天、屋舍简陋的景象,表达了对朋友简朴生活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理解其大意,然后逐句分析其内容,并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手法等进行综合分析。“云居庵”是诗人隐居的地方,此诗为《送别王明府》。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三茅观右辟禅居,修竹长松画不如”,写诗人对云居庵的喜爱之情。后四句写云居庵的景色,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答案】 云居庵 (其一) 三茅观右辟禅居
诗句解释: 1. 红红白白满山花,万品争春亦可嗟。 - 注释: “红红白白”形容花朵的颜色鲜艳,“满山花”指的是山上到处都是鲜花。“万品争春”是指各种花卉竞相开放,争夺春天的到来。“亦可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2. 我欲问名浑不晓,方知生意浩无涯。 - 注释: “我欲问名”表示作者想要了解这些花朵的名字,但结果却是“浑不晓”,即完全不了解。“方知生意浩无涯”意味着在了解了这些花朵之后
【注释】 过直沽:经过天津。 䆉稏:一种粗粮。 燕云:指金人的占领区域,今河北省北部一带。 苇屋野人垂泪说:指老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雕梁画栋久成荒:形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由中书左丞相拜相后,出使大都(今北京)时所作。诗人在天津逗留期间,登临海河之畔的直沽,凭吊历史遗迹,感怀国事家仇,遂写下了这首七律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理解诗文大意。“题戒上人万松巢”意思是:在万松巢给上人题写戒律,“长松障俗缘”“岁寒贞节”,是说万松巢的松树高大茂密,如同屏障,可以挡住世俗的纷扰。“裁云补衲山馀晷,留鹤为宾月在天”意思是:用裁下的云彩补缀衲衣,把山余的晷影留住;留下白鹤作为客人,让明月高悬天际。“眼底雪霜空似玉,耳边琴瑟本无弦”意思是:眼中所见,满眼都是雪和霜,就像玉一样洁白
过赵州 注释: - 兵后:指战争结束后。 - 人家:人家,这里指村落。 - 近屯:靠近军营。 - 数椽:几根梁柱。 - 不成村:没有村庄的样子。 - 开渠:修建水渠。 - 旋:随即。 - 引:引导。 - 编竹:编竹门。 - 常修:经常修理。 - 烟火:指炊烟,也指生活热闹。 - 聚乐:聚集欢庆。 - 干戈:武器,这里指战争。 - 旧伤魂:旧时的伤痛。 - 太平有象:太平盛世的景象。 - 今伊始
【注释】 密县令号苇巢:指唐代的诗人郑谷,字号苇巢,官密县令。 结苇栖身太古淳:在太古时代,人们居住的地方是用芦苇搭建而成的,所以用“结苇栖身”来形容郑谷的住所。 华堂几见海飞尘:华丽的殿堂,曾经多少次被海风扬起的尘埃覆盖了。 笑携琴鹤为良友:带着琴和鹤作为自己的朋友。 拟卜云松作近邻:打算在白云之下的松树旁做邻居。 白露惯经霜叶老:白露时节,霜打过的树叶已经变老了。 秋风难破屋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