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范
【解析】 此词上片写京口的景色,下片写金山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感叹。 “故垒”二句:指镇江金山寺附近的江面上的古垒遗迹。据《宋史·陈桥驿传》,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后,在金陵(即今江苏南京)称帝,建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封其弟赵匡义为楚王,镇守金陵。金陵城西北有一座金山,山上有塔,俗称“金山塔”,是北宋时的名胜之地,也是当时军事要塞。此处用典,意谓当年宋金交战
《渔家傲·遁渚即事(壬午)》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江上人家”起兴,描写了江南水乡秋景的宁静与秀美。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江上人家三十里。 释义:江上的人家距离有三十里之遥。 注释:“江上”指的是江边,“人家”是指住在这里的人。“三十里”表示距离,暗示了江边的宁静和远离尘嚣。 2. 秋花半落凉风起。 释义
流水去,帆影楚天低。 潮落吴江秋月冷,云连芳草故园迷。 望断小桥西。 红日澹,烟雨晚霏霏。 蓟北鸟来空有泪,首阳人远漫生薇。 倚槛且徘徊。 译文: 河水流淌,船帆映照着天空显得低垂。 潮水落下,吴江的秋夜变得寒冷,云彩连接着芳草,使我迷失在远方的故乡。 我凝望着断桥的西边。 红色的夕阳淡雅,烟雾和细雨交织在一起飘洒。 蓟北的鸟儿飞来,却只能空自哀怨;首阳山的人已经离去,我也只能默默生长野菜。
【注释】 1. 雨儿零——雨水打在窗户或门上。 2. 风儿细——微风轻拂。 3. 占断——笼罩。 4. 百里无空际——四周都是烟云,看不见远处的景物。 5. 病起——生病初愈。 6. 藜竹——用藜木和竹子制成的手杖。 7. 苕叶青青——指青翠的豆叶。 8. 掩过柴门背——遮住了柴门。 9. 旧亭台——指过去曾经住过的亭台楼阁。 10. 新酒鲙——新鲜的鱼脍。 11. 不隔关山
南乡子·壬午(1162) 雨后绿芜汀。 流水无声双岸平。 依约晚烟迷处所,心惊。 犹是干戈梦里情。 莫自倚旗亭。 云暗高城愁易生。 帆外半江斜日远,凄清。 待共萍花订晚盟。 注释: - 南乡子:词牌名,属于小令词。 - 壬午:作者任淮南转运副使时所写,壬午年即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 绿芜汀:长满了绿色水草的小沙洲。 - 流水无声:指河流在雨后显得更加宁静。 - 双岸平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采桑子·闲居》中的一句。下面是对这句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柳梢烟冷秋初透,月满前沟。 - “柳梢烟冷”形容秋天清晨时分,柳树枝条上还挂着薄雾,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 “秋初透”表明此时正值秋季,秋天的特点就是凉爽。 - “月满前沟”指的是月亮高挂在前方的沟渠中,显得十分明亮。 2. 人在西楼。 - “人在西楼”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场景,诗人独自一人站在西楼之上。
【注】①浪拍渔天帆去杳:指渔船在波涛中扬帆远去,消失在云水之间。②半缀低茅小:野岸上稀疏的茅草点缀着。 【赏析】此篇写舟行途中所见到的景色与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全词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美。 上片描写旅途所见之景。开头两句写船行至村西大士庵前时,突然有一阵风刮过来,把渔船的帆吹得远远地飞去了。接着写岸上的景象,野岸上稀疏的茅草,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浣溪沙 有忆(壬午) 月掩风蒲江岸虚,棹歌何处小凉馀。故园人在翠纱厨。 好酒那消三楚梦,离心谁寄九秋书。夜深清露竹梢初。 注释: - 月掩风蒲: 月亮隐藏在轻风中摇曳的蒲草之中。 - 江岸虚: 江边的岸边仿佛空空如也,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 - 棹歌: 船上人唱的歌,可能是在夜晚行驶时所唱。 - 小凉馀: 微凉的夜晚余韵。 - 故园: 指作者的家乡或故乡。 - 人在翠纱厨: 家中有人
注释: 草桥风峭:草桥上风很冷。 寸心:一寸的心意,形容心事重重。 指点湖山小:用手指指着远方的湖水和山,显得它们都很渺小。 九月江南:九月份的江南。 芦花秋正三:秋天,芦花开了三遍。 碧天如镜:天空像镜子一样清澈透明。 归鸟一声游子静:鸟儿归巢,游子安静下来。 又是斜阳:夕阳西下。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草桥、湖水、山峦、芦花、蓝天等自然景物的描绘
【解析】 这是一首写荷花的词。上片写“荷塘”,下片写“荷裙”。 其一,首句起韵,点题。 其二,“却是潇湘”句承上启下,点出荷花来自潇湘之地。 其三,“风弄一池香”句,写荷花随风摇曳,香气四溢。 其四,“还想横塘”句,写作者想象着自己站在横塘边观赏荷塘中的美景。 其五,“歌起正斜阳”句,写荷花在夕阳下的歌声更加婉转悦耳。 其六,“高情秋泛紫云凉”句,写作者乘船在秋风中泛舟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