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垒凭江雄百二。
依约南朝,千里开旗帜。
欲问江流浑不记。
石门深锁鼋鼍睡。
风起怒潮翻鹤痤。
风落涛回、照见残碑字。
过客那知今古异。
片帆转下金山寺。
【解析】
此词上片写京口的景色,下片写金山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感叹。
“故垒”二句:指镇江金山寺附近的江面上的古垒遗迹。据《宋史·陈桥驿传》,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后,在金陵(即今江苏南京)称帝,建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封其弟赵匡义为楚王,镇守金陵。金陵城西北有一座金山,山上有塔,俗称“金山塔”,是北宋时的名胜之地,也是当时军事要塞。此处用典,意谓当年宋金交战,双方在此地展开激烈厮杀。“百二”,指镇江之形势重要。“依约”,仿佛。“南朝”句:意谓那千里之外的南朝,如今已是一片荒凉景象。“欲问江流浑不记”,意思是说,我欲问那江水流水是否将历史冲刷而忘却。“石门深锁鼋鼍睡”,意思是说,石门深锁,像鼋鼍一样沉睡,意谓石门被封闭已久,无法进入。“风起怒潮翻鹤痤”,意思是说,当大风刮起时,掀起了怒涛巨浪,把象鹤一样的大鸟巢穴翻了个底朝天。“风落涛回、照见残碑字”,意思是说,大风过后,江面风平浪静,只见残碑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过客那知今古异”,意思是说,那些从远方来的客人哪里知道这今古变迁的巨大差异啊!“片帆转下金山寺”,意思是说,一片小帆船儿正缓缓地驶向金山寺。
【答案】
“蝶恋花”是此词的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此词上片写京口的景色,下片写金山寺,全篇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叹。
上片开头“故垒”二字点明词题。“凭江雄百二”,言镇江金山附近江岸上的古垒遗迹,凭借长江的险要地势,成为南宋王朝的军事重镇。“依约南朝”三句,承“雄百二”三字而来,写镇江金山一带,昔日是南宋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欲问江流浑不记”,意谓我欲问那江水流水是否将历史冲刷而忘却。“石门深锁鼋鼍睡”,意思是说石门深锁,像鼋鼍一样沉睡,表示镇江的石门关被封闭已久,无法进入。“风起怒潮翻鹤汥”,意思是说,当大风刮起时,掀起了怒涛巨浪,把象鹤一样的大鸟巢穴翻了个底朝天。“风落涛回,照见残碑字”,意思是说,大风过后,江面风平浪静,只见残碑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过客那知今古异”,意思是说,那些从远方来的客人哪里知道这今古变迁的巨大差异啊!
下片开头“片帆”,写远航者驾着一叶扁舟顺流而下。“转下金山寺”三句,写船继续前行,来到镇江金山寺前。“片帆”,即片帆轻舟,是泛舟江上的小船。“转下金山寺”,意谓顺流而下。“片帆”,即片帆轻舟,是泛舟江上的小船。“转下金山寺”,意谓顺流而下。“片帆”两句,承“转下金山寺”三字而来,写乘舟至金山寺所见之景。“过客”,即旅客,泛指行旅之人。“片帆”两句,承接上文,由写舟人到写旅客,进一步写行旅之人对金山寺的印象。“片帆”两句,承接上文,由写舟人到写旅客,进一步写行旅之人对金山寺的印象。“过客”两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些来自远方的行旅者,才可能知道这座古迹今昔的变化。“过客”,即旅客。苏轼曾游金山寺,并作诗一首:“西望长安一百程,宫阙朝钟暮鼓鸣。风卷旌旗穿林度,日闻弦管闹江城。”此词中所说的“过客”,就是指的苏轼等当时的文人学士而言。他们游历金山寺时,看到寺庙的残碑上尚留有宋代留下的文字,便感到惊异不已;又想到这座古迹今天已成为旅游胜地,游客络绎不绝,而不知它的历史变迁之巨大,因而发出感慨之辞。“片帆”两句,承接上文,由写舟人到写旅客,进一步写行旅之人对金山寺的印象。“过客”两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些来自远方的行旅者,才可能知道这座古迹今昔的变化。“过客”,即旅客。苏轼曾游金山寺,并作诗一首:“西望长安一百程,宫阙朝钟暮鼓鸣。风卷旌旗穿林度,日闻弦管闹江城。”此词中所说的“过客”,就是指的苏轼等当时的文人学士而言。他们游历金山寺时,看到寺庙的残碑上尚留有宋代留下的文字,便感到惊异不已;又想到这座古迹今天已成为旅游胜地,游客络绎不绝,而不知它的历史变迁之巨大,因而发出感慨之辞。
全词结构严密紧凑,首尾呼应,层次分明而又错落有致;语言明白晓畅而又含蓄蕴藉,充分体现了苏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