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
【注释】 十六字令:唐教坊曲名,每句七字。 述佛氏三戒:《楞严经》中佛说:“戒者,禁也;心为戒根,尘垢不染。”佛教有三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楞严经》云:“贪爱有五,一曰财色,二曰饮食,三曰睡卧,四日衣香,五日歌舞。” 【赏析】 这首诗写“贪”之一戒。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佛家所说的三戒,并巧妙地将它们与秋天的菊花和春天的兰花联系起来。 首联以“贪”字点题
注释:嗔怒,青史记载的冤屈难以申诉。东风狂暴,使看花的人烦恼不已。 赏析:这是一首描述春天景色的诗。诗人用“嗔”字形容春天的生机,用“东风恶”来形容春天的狂暴和不公。最后一句“恼煞看花人”则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生机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压力。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刻,是一首很有感染力的诗篇
注释:春天夜晚温暖,宫廷中的漏刻还未传报消息。花树阴下,和着月光卷起珠帘。 赏析:这是一首宫怨诗。全诗以“暖”字为线索,从“春夜”写起,由“暖”到“未传签”,再写到“月卷珠帘”,表现了宫女们对皇帝的怨恨之情。全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晰,语言简练、韵味十足
诗句原文: 春。向晚汀洲采白蘋。风欲起,愁杀渡江人。 译文: 春天,傍晚时分我来到江边的小洲上采集白蘋花。忽然一阵狂风袭来,让渡江之人感到无比忧愁。 赏析: 1. 主题:此诗描绘了春日景象与诗人的情感。在春天的傍晚,诗人来到江边的小洲上,采集白蘋花,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和感受。而突然到来的狂风则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不可预测,引发了诗人的忧虑和愁绪。这种情感变化通过“向晚”
【注释】: 游:指漫游。楚尾吴根:指江南水乡。秋:泛指秋天的景色。牵牛:即织女,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对情人。 赏析: “十六字令寄玉可 游。”是全诗的首句,也是全篇的总纲。“寄玉可”为词牌名,“游”为题目,点明了作者的游子身份。 “楚尾吴根遍访秋”这二句承上启下。“楚尾吴根”指的是江南一带,而江南正是诗人所居住的地方,因此,“遍访秋”也暗示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心事悄,夜夜望牵牛
注释: - 十六字令: 这是一种词牌名,每句通常由七个字组成,共四句。这种格式要求简洁明了,直白地表达主题。 - 愁: 表示一种情绪或状态,这里指的是诗人内心的忧愁。 - 少绪无端不自由: “少绪”可能是指情感、思绪等有所牵挂或纷扰,“不自由”则表示这些情感和思绪束缚了诗人的行动或心境。 - 梧桐树: 梧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植物,常与离别、悲伤相联系。 - 新月又如钩: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令。上片首句点题,写空花映月之景。次句承上,写清池中倒影着明月。下片起二句,写繁华如梦,古今一样。末句写“空”与“花”、“月”的关系。 《十六字令》是词的一种别体。此为双调小令。前后片各十一句六字,每句两字一韵,上下片押平声韵。全词以“空”为主调,描写了一轮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之中,而花、月、池中的水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注释: 1. 融化:指雪水在温度升高时,逐渐由固态变成液态。 2. 吹得花开又落红:指春风的吹拂使花朵盛开后又凋零。 3. 无聊赖:形容心情不痛快或无聊。 4. 转入绿阴中:指花开花谢后,又转入了绿色的树荫中。 译文: 春风吹过,冰雪融化,花儿们纷纷开放又凋谢,让人感到有些无聊。然后风又带起一片新绿,花儿们在新绿中重新找到了生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通过描绘花儿们的盛开和凋谢
注释: 1. 惊:醒来时感到惊讶。 2. 午梦初回淅沥声:中午刚醒来,听到屋外淅沥的雨声。 3. 钩帘望:推开窗帘往外看。 4. 花困不胜情:花儿因为雨水而显得疲倦无力,让人心生怜爱。 5.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梦中醒来,听到屋外淅沥的雨声,然后推开窗帘往外看,看到外面的花儿因为雨水而显得疲倦无力,让人心生怜爱。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情
注释: 月圆,万年如一日的明月照耀着大地。当头看见,正好与嫦娥相见。 赏析: 《十六字令·元夕》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咏物词。这首词通过对元宵节赏灯的描写,赞美了月亮的美好和高洁。全词以赏月、观灯为背景,通过对月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美。词中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它人类的情感和品质,使月亮成为作者心中的理想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