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魁
安魁在《虎丘怀古二首 (其一)》中,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夫椒败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英雄悲剧命运的惋惜。诗中的“霸业良图”指的是吴王阖闾为统一江南而建立的国家大业,但最终未能实现,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认识。诗句“夫椒败越枉相争”则直接提到了吴越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战略和政治角力的体现。 从“夫椒败越”这一历史事件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冲突
【注释】 莫怪:不要奇怪;申胥:春秋时楚国人,因被卖于吴国而投江自杀。他临死前对伍子胥说:“楚王不听我的劝告,我只好以泪洗面了。”鸱夷:指吴王夫差。 千载:千年。陈长策:陈述长久之计。亡吴:吴国的灭亡。有寸心:表示自己的一片忠心。 江渚:指江边。鸢鸟(yuān niǎo):一种水鸟,俗称老鹰。集:聚集。 荒台:指吴王夫差的陵墓。鹿迹:指吴地的鹿群留下的脚印。 寒潮暮急:指夜晚来临,寒潮袭来
诗句释义: 往事唏嘘枉断肠,姑胥台古草荒凉。 往事令人叹息,心中充满了悲伤和遗憾。姑胥台曾是一片繁华之地,如今却只剩下了荒凉的草木。 诗句译文: 回想起过去的事情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姑胥台曾经是那么的繁荣昌盛,如今却只剩下了荒芜的草地。 关键词注释: 姑胥台:指姑苏的南面台地。 熊夷:指春秋时楚国。 柏举:指春秋时吴国打败楚国的地方。 西子:指美女西施。 范蠡:指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谋士。
阖闾丘墓变为庵,白虎还应护佛龛。 【注释】 - 阖闾: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 - 丘墓:墓地。 - 庵:简陋的小屋。 - 白虎: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代表西方。 - 佛龛:供奉佛像的洞窟或石台。 【译文】 曾经雄伟的阖闾陵墓如今变成了一座小庵,而守护它的则是威武的白虎。青翠的山峰至今还留有剑客的气息,讲学的地方也始终承载着禅理的探讨。 赏析: 诗的第一句“阖闾丘墓变为庵”
【诗句注释】 过胶山谒李忠定公暨先桂坡公祠:路过胶州(今山东)拜谒李纲(忠定)和先贤桂坡公的祠堂。 鼎臣明隐逸,两公忠义贯薪传:鼎臣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书画家黄宗羲的字,明隐逸指他的隐士生活,两公是指李纲和桂坡公,他们忠诚于国家,他们的忠义精神贯穿始终如一。 擎天志在歼金冠,静海功成泛蠡船:擎天志在歼金冠,意指他们立志要消灭金国,以报家国之仇;静海功成泛蠡船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为啸石二兄得馆寄呈六绝 其二: - 注释:“啸石”是作者的字,“得馆”指得到书馆或官署的聘请。“寄呈六绝”中的“六绝”可能是指作者的六首诗。“其二”指的是第二首诗。 2. 瓣香一点祝南丰,到处人情量亦同: - 注释:在这里,“瓣香”意味着对某人或某事表示敬意时所献上的香,“祝”即祝愿。“南丰”可能是指作者居住的地方或与作者有关的地名
【解析】 此诗是贺小补大兄得孙的祝贺诗,全诗从“曾”至“荣”为第一层,从“他日炽昌绳祖武”至尾句为第二层。第一层前四句写孩子出生时的情景,后两句写孩子出生时的预言。第二层写孩子未来可期的美好前途。 【答案】 ①曾:曾经、已经。 ②帐底:指摇篮里。啼声:婴儿的哭声。 ③快慰翁心:安慰老人的心。物自英:形容孩子天生就具有美好的品质。 ④准卜兴宗:预测将来能像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一样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和掌握古代诗歌体裁的基本常识,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通读全诗,了解诗意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画出与关键词句相关的诗句。最后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概括出诗歌的主题思想。本题要求“赏析”,所以首先要分析诗中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分析诗歌的表现技巧。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北辕如许改南辕”
注释: 仄仄:声音低沉。 疏棂:稀疏的窗户。 小小厢:小房间。 生公:即僧生公,佛教传说中修行者,因常在石上打坐而得名。 顽石:这里指石生公。 不厌:不嫌。 鸡栖:栖息于母鸡之巢的鸟,这里指僧人。 讲堂:佛寺中的讲经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友石生公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首句“仄仄疏棂小小厢”,描述了朋友的住所环境,通过描写窗户的排列、房间的大小,描绘出了一个安静
【注释】啸石:指作者自己。馆寄:寄居他乡。六绝:指李白的《古风》六首,每篇都是一首五言绝句。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异地寄给朋友的一首诗。诗的前两句说自己到处漂泊,处处得到清静,更何况有青山绿水和潺潺的石泉作伴?这两句是说“我”在异地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后两句说明月和清风都能相互慰籍,希望友人将它们纳入诗歌之中。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身处异地,但精神却十分充实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