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注释】正德甲戌年: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升南京鸿胪寺卿:唐制,鸿胪寺卿为三品官,故称。 【赏析】这首诗作于贞元十四年春,诗人刚到任不久,心情舒畅,于是在山中扫石焚香,任意眠睡,醒来时有客人来谈论玄理。诗人以清高自许,不愿与尘世同流合污。 首句“扫石焚香任意眠”,写诗人来到山中后,心境旷达,无所拘束。“扫石”二字,点出了“烧香”,可见其虔诚之态;“焚香”又暗示了其超然物外之心态。这两句诗
【解析】 1.“题”为诗歌的标题。2.“紫烟”指山色青翠,如紫色烟雾,这里形容山峰连绵、苍翠欲滴。3.“遂忘年”是说作者在深林中居住久了,便忘掉了时间。4.“莫道”意思是不要说,“无供给”意为不要担心,“明月清风不用钱”意为不需要花钱购买,因为山上自有。 【答案】 注释:这首诗是南都诗,写于正德甲戌年四月。作者升任南京鸿胪寺卿之后所作的诗作。首句写作者移家入紫烟,次句写住久忘年
【注释】 正德甲戌年:宋太祖开宝元年。升南京鸿胪寺卿:宋太祖即位后,以陈彭年为翰林学士承旨,彭年之子陈希夷(实夫)为南都留守。彭年死后,宋太祖诏令陈实夫在南京鸿胪寺担任卿。 【赏析】 雪后吟偏好:雪后,诗人喜欢在雪地中作诗吟唱。 酒向山中味转佳:喝酒时,在山中喝起来味道更佳。 岩瀑随风杂钟磬:瀑布随着风声和寺庙的钟磬声一起响起。 水花如雨落袈裟:雨水打在僧衣上像雨点一样。
【注释】: 次栾子仁韵送别四首 其二 (南都诗。正德甲戌年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作) 操持存养本非禅,矫枉宁知已过偏。 此去好从根脚起,竿头百尺未须前。 【赏析】: “操持”指管理、治理。“存养”即存养性灵。全句是说,操持存养本来不是禅家所讲,矫正错误又怎能知道已经过了头?“此去”指即将离别的朋友。“根脚”即根本。“竿头”指桅杆的顶端。“百尺”指极高处。这两句是说,这次离别后,希望你从根本入手
【注释】: 正德甲戌年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作——升为南京鸿胪寺卿,是诗人在仕途上又上一大步。南都即南京。诗题“山中懒睡”四首之一,说明这是一首咏怀诗。 古洞幽深绝世人,石床风细不生尘。——诗人在山中有一座古洞,洞中十分幽静、清幽,没有世俗的人来打扰。石床,指山中石床上的石凳。风细,指微风很细。不生尘,指山中没有尘土。 日长一觉羲皇睡,又见峰头上月轮。——诗人白天在山中闲躺,享受着大自然的安宁和惬意
【注释】懒人:指陶渊明。南都:即南京。升南京鸿胪寺卿,官职名。《宋史》卷四七二《陶潜传》作“迁太子中庶子”。正德甲戌年:元代历法以天干、地支合为六十甲子,其中甲戍为第十九。甲戌,四月也。南京鸿胪寺卿,官职名。《宋史》卷四五一《职官志》三载:“鸿胪寺卿,从二品。”《宋史·职官志》又言其秩“自国初以来,不常制,至熙宁中始定从二品”。 【赏析】此诗是作者任官南京鸿胪寺时所作。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
【注释】: (1)“郢中”: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绝”:指诗的标题。 (3)“卓刀石”: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 (4)“誓志屠孙曹”:指三国时孙权、刘备曾与曹操作战,孙、刘誓要杀曹报恩仇。 (5)“遗恨裂眦发”:指孙、刘失败以后,对曹操仍抱有怨恨之心。眦,眼眶。发,愤恨的样子。 (6)“石上青龙痕”:石上有龙形的花纹痕迹。青龙,古代传说中四灵之一。 (7)“初三月”
【注释】: 紫阳山:在徽州府城东,为古南岳。 【赏析】: 此是一首即景抒情诗。首联“句句糠秕字字陈,却于何处觅知新?”意思是说,这四句话虽然平淡无奇,但它们都是出自作者之手,字字珠玉,句句精粹,怎么能说是“糠秕”呢?这是诗人的谦词之辞。第二句的意思是:我怎么会知道这些新鲜的东西呢?这是诗人自问自答。第三句:“紫阳山下多豪俊,应有吟风弄月人。”意思是:在这美丽的紫阳山下,一定有许多才华出众的人
【注释】白日:白天。老子山中睡却醒:以道家思想自谦,说自己是“老子”,但山中生活与世无争,所以虽在山上而如人间一样醒着。 【赏析】这首诗的大意是:人世间白日里醒来还似睡着,我则在山中睡得像没有醒来。醒和睡都非但不是一回事,而是相反相成,正如溪云渺茫,流水清凉。此诗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也表达了他对于名利得失的淡泊态度
【注释】 题:写在……上。 岁寒亭:在南京清凉山之麓,汪尚和所居地。 鸿胪寺卿:即礼部尚书。明初置。 【译文】 一觉红尘梦欲残, 江城六月滞风湍。 人间炎暑无逃遁, 归向山中卧岁寒。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南都(今南京)升任鸿胪寺卿时的即席所作,以“题岁寒亭赠汪尚和”为题,实为送别之作。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南京城的夏日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