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plaintext 道本无为只在人,自行自住岂须邻? 坐中便是天台路,不用渔郎更问津。 注释:道本来就是无为的,只是在于人的运用,自己能够自主行动,不需要依赖他人。在座中,就能找到通往天台的道路,不必再像渔夫那样询问渡口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外界的改变或寻求,而是在于内心的自我调整和独立行动
【注释】 题:写在……上。 岁寒亭:在南京清凉山之麓,汪尚和所居地。 鸿胪寺卿:即礼部尚书。明初置。 【译文】 一觉红尘梦欲残, 江城六月滞风湍。 人间炎暑无逃遁, 归向山中卧岁寒。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南都(今南京)升任鸿胪寺卿时的即席所作,以“题岁寒亭赠汪尚和”为题,实为送别之作。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南京城的夏日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城市见证了无数战争的起落与国家的兴衰。其中,位于楚国郢都门户的麦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面将简要解读这首诗: - 诗句原文: 大厦将倾颓,一木难为栋。退守一孤城,中原犹震动。 - 诗句释义: 1. 大厦将倾颓:这里用“大厦”比喻强大的国家或势力,而“倾颓”则表示其即将崩溃的状态。通过这个比喻,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或势力内部问题的担忧和忧虑。 2. 一木难为栋
《郢中胜迹·白社》译文及注释 翻译:编茅可为庐,酿秫可为酒。一咏一壶觞,莫是沧浪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宁静。首句“编茅可为庐”,表达了用茅草编成的房子可以作为住所的想法,反映了古人对居住环境简朴自然的向往。接下来的“酿秫可为酒”,则展示了通过自然方式酿酒的简单过程,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最后,“一咏一壶觞,莫是沧浪叟”一句
注释 休论寂寂与惺惺 (不谈论寂静和清醒) 不妄由来即性情, (人没有无缘无故的,他的本性是自然的,不造作) 笑却慇勤诸老子, (嘲笑那些殷勤的人) 翻从知见觅虚灵, (从知识、见闻中寻求空灵的境界) 赏析:这首诗以“休论”开篇,直截了当表达了诗人对“寂寞”与“清醒”的否定看法。诗人认为,一个人无需刻意追求“寂寂”与“醒醒”,他本来就有“性情”。这种性情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源自于人的本性
注释:我为何匆匆而来,又何须迟迟离去? 来去何必多疑,何必为高堂双鬓添白而心绪纷乱。 因为岁寒之时,岂能受北风欺侮!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正德癸酉年(1523)至太仆寺时所作。首句“来何匆促去何迟?”看似问来去之因由,实则反诘。次句“来去何心莫漫疑”,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来去匆匆,并无他意,只是奉命办事而已。三、四两句是说:来去匆匆,何须顾虑重重?不必为高堂双鬓增添白发而心绪紊乱
【注释】 ①别方叔贤四首:别,分别。方叔贤,名不详,字子美,河南人。 ②正德庚午年十月:正德五年(1500),升南京刑部主事。 ③辛未年入觐:辛未,正德六年(1501)。 ④调北京吏部主事作:调回北京任吏部主事。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与友人离别之情。前两句说自己如孤云在天际飘浮不定,而筮卦之数又如枯蠹一般与我无缘。第三、四句说请你静心观察,我过去写的那些文章,没有一篇是符合圣人之道的
注释:江北的梅花容易在雪中凋零,山窗前有一棵梅花树,自己欣赏着。临走时摘取几颗送给朋友,珍重这清香是岁寒之物。 赏析:此诗作于正德癸酉年(1503)冬天,作者由滁州太仆寺迁往南京,路过北行,与友人相别,作此二首赠予他。这是第二首。诗人以梅自喻,借花寄情,抒写离别时的依恋和惜别之情。全诗语言平易朴素,清新自然;意境高远,含蓄蕴藉
【注释】 郢中:地名。在今湖北江陵县北。胜迹:名胜古迹。十绝:指《楚辞·招魂》中的“九歌”十首及“天问”一诗,相传屈原遭谗被害后,楚人为之祭祀,故有“郢中胜迹”之说。 良美:美好。 高士:品德高尚的人。 羞:惭愧。 潺潺:水流动的声音,形容涧水流动的声音。 吾欲:我愿。 枕其流:卧听流水声。 【赏析】 此为一首山水诗。诗人以洗耳泉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
【注释】: 抱玉石:抱持着玉石。抱,抱住;玉石,代指美玉; 三刖(yuè)足堪怜:三个断脚可以引起同情; 十城价生色:十个城的价钱可以增添光彩; 血渍石可泐(1è):流血的石头可以磨去; 【赏析】: 《郢中胜迹十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前两句以“抱”字为领字,写出了美玉被抛弃后,人们仍然珍视它,不忍丢弃。后两句写美玉被遗弃之后,却因人们的爱护而更加珍贵。这首诗用意深刻,寓意明确,语言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