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1} 诗中“董仲符石”是王守仁对一块古老石头的描述,意指这块石头上的丹书已经模糊不清,但依然能感受到千年的历史痕迹。这里的“董仲符”可能是指古代的董仲舒,他曾经在石上刻字,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志向。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尊重和怀念,也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古人精神的敬仰。 {2} “片石丹书旧”一句描绘了董仲符石的外貌和历史背景
【注释】 题:写在……上。 岁寒亭:在南京清凉山之麓,汪尚和所居地。 鸿胪寺卿:即礼部尚书。明初置。 【译文】 一觉红尘梦欲残, 江城六月滞风湍。 人间炎暑无逃遁, 归向山中卧岁寒。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南都(今南京)升任鸿胪寺卿时的即席所作,以“题岁寒亭赠汪尚和”为题,实为送别之作。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南京城的夏日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城市见证了无数战争的起落与国家的兴衰。其中,位于楚国郢都门户的麦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面将简要解读这首诗: - 诗句原文: 大厦将倾颓,一木难为栋。退守一孤城,中原犹震动。 - 诗句释义: 1. 大厦将倾颓:这里用“大厦”比喻强大的国家或势力,而“倾颓”则表示其即将崩溃的状态。通过这个比喻,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或势力内部问题的担忧和忧虑。 2. 一木难为栋
《郢中胜迹·白社》译文及注释 翻译:编茅可为庐,酿秫可为酒。一咏一壶觞,莫是沧浪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宁静。首句“编茅可为庐”,表达了用茅草编成的房子可以作为住所的想法,反映了古人对居住环境简朴自然的向往。接下来的“酿秫可为酒”,则展示了通过自然方式酿酒的简单过程,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最后,“一咏一壶觞,莫是沧浪叟”一句
注释 休论寂寂与惺惺 (不谈论寂静和清醒) 不妄由来即性情, (人没有无缘无故的,他的本性是自然的,不造作) 笑却慇勤诸老子, (嘲笑那些殷勤的人) 翻从知见觅虚灵, (从知识、见闻中寻求空灵的境界) 赏析:这首诗以“休论”开篇,直截了当表达了诗人对“寂寞”与“清醒”的否定看法。诗人认为,一个人无需刻意追求“寂寂”与“醒醒”,他本来就有“性情”。这种性情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源自于人的本性
注释:我为何匆匆而来,又何须迟迟离去? 来去何必多疑,何必为高堂双鬓添白而心绪纷乱。 因为岁寒之时,岂能受北风欺侮!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正德癸酉年(1523)至太仆寺时所作。首句“来何匆促去何迟?”看似问来去之因由,实则反诘。次句“来去何心莫漫疑”,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来去匆匆,并无他意,只是奉命办事而已。三、四两句是说:来去匆匆,何须顾虑重重?不必为高堂双鬓增添白发而心绪紊乱
【注释】 ①别方叔贤四首:别,分别。方叔贤,名不详,字子美,河南人。 ②正德庚午年十月:正德五年(1500),升南京刑部主事。 ③辛未年入觐:辛未,正德六年(1501)。 ④调北京吏部主事作:调回北京任吏部主事。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与友人离别之情。前两句说自己如孤云在天际飘浮不定,而筮卦之数又如枯蠹一般与我无缘。第三、四句说请你静心观察,我过去写的那些文章,没有一篇是符合圣人之道的
注释:江北的梅花容易在雪中凋零,山窗前有一棵梅花树,自己欣赏着。临走时摘取几颗送给朋友,珍重这清香是岁寒之物。 赏析:此诗作于正德癸酉年(1503)冬天,作者由滁州太仆寺迁往南京,路过北行,与友人相别,作此二首赠予他。这是第二首。诗人以梅自喻,借花寄情,抒写离别时的依恋和惜别之情。全诗语言平易朴素,清新自然;意境高远,含蓄蕴藉
【注释】 石门:地名,今属湖北省。晚泊:傍晚停船靠岸。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描绘的是一个暮春时节,诗人在石门一带停舟靠岸的情景和心情。 第一句“风雨石门晚”,交代了停泊的时间和地点。“风雨”二字,暗示了天气之恶劣;“石门”是地名,位于湖北省境内。“晚”字,则点出了时间是在傍晚时分。 第二句“停舟问旧游”,进一步交代了诗人的动作及目的。“停舟”指的是诗人停下船只
【注释】: 抱玉石:抱持着玉石。抱,抱住;玉石,代指美玉; 三刖(yuè)足堪怜:三个断脚可以引起同情; 十城价生色:十个城的价钱可以增添光彩; 血渍石可泐(1è):流血的石头可以磨去; 【赏析】: 《郢中胜迹十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前两句以“抱”字为领字,写出了美玉被抛弃后,人们仍然珍视它,不忍丢弃。后两句写美玉被遗弃之后,却因人们的爱护而更加珍贵。这首诗用意深刻,寓意明确,语言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