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
注释: 我最清馋不自由,何年真作海南游。 最清馋:最喜欢吃荔枝。清,这里指荔枝的甜脆。 何年真作海南游: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到海南去游玩? 多公更访炎州桂,此味还当进一筹。 多公:指李德裕。炎州:今广东广州一带。桂:指荔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德裕为好友李南涧画的《题李南涧啖荔图》所写的第三首诗。《题李南涧啖荔图》共三首,第一首写吃荔枝的美妙感觉,第二首写荔枝的味道比龙眼好
【注释】 平金川:平定青海一带的藏人叛乱
岁暮怀人 其一 诗句解析: 1. “打窗冻雨剪灯风” - 此句描述的是冬日的寒冷和夜晚的景象。窗户上打霜,雨声在窗外滴答作响,而室内的灯火被冷风吹得摇曳不定。这种景象传达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2. “拥鼻吟残地火红” - 这里的“地火红”可能是一种比喻,意指炉火在寒冷的冬夜中燃烧,散发出温暖的光芒。而“拥鼻吟”则可能是指诗人在寒冷的夜晚里,通过吟诵来寻找一丝温暖和慰藉。 3.
诗句原文: 移官祇载中郎竹,去越何来陆贾金。 见说卖书方就道,知君不负十年心。 注释解释: 1. “移官祇载中郎竹”:指的是官员因职务调动而携带中郎竹杖(一种象征身份的道具),暗示着官职的变动或迁移。 2. “去越何来陆贾金”:陆贾是汉代著名的谋士,此处用“金”比喻陆贾的智慧和才能,表明作者从中获得启发或灵感。 3. “见说卖书方就道”
注释: 岭南吏:指李南涧,李唐宗室。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 清娱:清心悦意。 解绛襦:解除拘束,自由自在。 前有东坡:指苏东坡(苏轼)。 后南涧:指李南涧。 两髯图:指李南涧和苏轼的画像。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李南涧的作品。诗人首先称赞他的隐居生活让人感到清心悦意,然后赞扬他与仙人的交往,最后期待他未来能和苏东坡一起成为两幅画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李南涧的敬仰和期待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冷雨疏花不共看,萧萧风思满长安。 - 注释:冷雨中的稀疏花朵无人相伴欣赏,萧瑟的秋风让人思念长安。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冷雨中独自观赏稀疏花朵的情景,同时通过“冷雨”与“萧萧风思”描绘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对长安的深深思念。 2. 虚堂昨夜秋衾薄,隔一重城各自寒。 - 注释:昨晚的秋夜,虚堂里床铺显得格外寒冷,隔着一重城墙,彼此感受着不同的寒意。 -
【注释】偕:一起。秋塍,即王秋塍。张鹤柴,即张鹤柴。法源寺,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唐代名僧鉴真曾于此讲律。菊有黄花、白花之分,此诗中“黄花”指白色的菊花。 【赏析】这首七律以咏菊为题,写与友人同游苏州法源寺观赏盛开的菊花。开头两句说:恼人的秋日正好是薄酒微醉的时候,我们趁夜凉去游览那美丽的菊花。首句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和原因。第二句说:今年有什么事可以慰藉我烦闷的心情呢?不使菊花笑我迟来。第三句承上启下
注释:在晴朗的晴窗下,偶然打开书案。我用手轻轻拂去尘埃,从中取出已经烧过的灰烬,那是秦始皇焚书时剩下的。 译文:偶然打开晴窗,手捧鱼骨粉末,从烧焦的书灰中,抽出了已烧成灰烬的书卷。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自题《曝书图》诗中的一首。作者以“偶开”和“出”两词,表明其偶然性。“手披鱼粉”,形象地描写了打开书本后的情景。“秦灰”指秦代焚烧书籍的遗灰。“更曝胸中万卷来”,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注释: 夜灯分作江南梦,看尔风尘竟拂衣。 湖上酒徒齐拍手,一天秋与故人归。 译文: 在夜晚灯火下我为你编织成江南的梦境,看你风尘仆仆地回家了(还穿着)战袍。 湖上的酒友都纷纷鼓掌欢呼,这一片秋日和故人一起归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首句“夜灯分作江南梦”,以“夜灯”喻指朋友,将朋友比作江南的梦,暗含着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注释: 佛地:佛教寺院。逢人意较亲:指与僧人交往,觉得亲切。于今花价如奴价:现在花卉的价格,竟然不如奴隶的价值。可惜种花人苦辛:感叹种花人的辛勤劳作和艰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佛地中遇到一位老人,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仿佛是一个被岁月磨砺过的老奴隶。诗人感慨现在花卉的价格如此之低,甚至不如一个奴隶的价值,这不禁让人叹息种花人付出的巨大劳动和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