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敬
春日闲望 春意如人意,凭栏试一经。 风吹湖色绿,草没屐痕青。 注释:春风拂过湖面,湖水呈现出一片绿色;草地上没有我的脚印了,因为我已经走了出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春天的美景中独自行走的场景。诗中通过“春意如人意,凭栏试一经”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期待;而“风吹湖色绿,草没屐痕青”则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
诗句解释: 1. 我生虽晚未嫌迟,眉宇还欣挹紫芝。 - “我生虽晚”:指作者出生较晚,但并不觉得晚。 - “未嫌迟”:没有觉得晚,表示满意。 2. 潞国精神真矍铄,汾阳福泽不差池。 - “潞国精神”:《左传》中潞国的国君,这里比喻某人有朝气蓬勃的精神。 - “真矍铄”:形容精神旺盛,身体健康。 - “汾阳福泽”:《旧唐书》中提到汾阳王李光弼的功德,这里用来形容福泽深厚。 3. 从知文苑推前辈
整肃衣冠拜,心香一炷供。 河山渺前代,袍笏仰遗容。 整肃的服饰恭敬地拜谒,心中供奉着一炷香气。 山河辽阔,是历代的祖先所留下的,我仰望着祖先的遗容。 累叶贻谋远,连枝庇荫浓。 我们家族世代相传,为人们谋划未来,庇护他们免受困难。 愿从今伊始,祠飨答吾宗。 我希望能从今天开始,用祭祀来回报我们的家族
重游管社 仿佛三生影,模糊到眼前。 人家浑不识,身世两茫然。 野老还能忆,烹茶略话缘。 归来频屈指,三十有余年。 注释:仿佛三生影,模糊到眼前。形容时间的流逝,让人难以把握。 人家浑不识,身世两茫然。表示自己的存在感不强,对世事的迷茫。 野老还能忆,烹茶略话缘。表示对过往记忆的怀念,以及与人交流的愿望。 三十有余年。表示时光飞逝,感慨岁月如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和把握诗中重要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特别是重点词句的意思,同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判断。本题要求考生对“托迹连年似转篷,伯劳西去雁飞东。 谁知同作天涯客,光景依稀两地同。”逐句进行翻译,并写出关键词的注释。 “托迹”:指寄身。“转篷”:随风转动的篷帐,借代行船。“伯劳”“雁”:《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诗是贺适为张氏族姊的寿宴所作,表达了对长辈长寿的祝福和对家族荣誉的关注。 我们来看第一句:“王母瑶池宴集场,蟠桃熟后又称觞。”这里提到了“王母瑶池”,这是中国神话中的西王母的居所,象征着仙境。而“蟠桃熟后又称觞”,则意味着在这个宴会上,大家品尝了美味的蟠桃,并以此为乐。 第二句:“戏披莱彩身犹健,颂献椒盘日正长。”这里的“莱彩”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彩色布料,用来制作寿衣
注释: 今夕是谁家的秋思更多,团圆应该不让嫦娥。 倘若造化没有知识,佳节平常一样度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时节所写。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中秋节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首句“今夕谁家秋兴多”,诗人以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思考。这里的“秋兴”是指人们在这个时节所感受到的秋天的情怀。而“谁家”则表明了诗人对于这种情感的来源的疑问。诗人通过这一问句,巧妙地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注释】戊子:指宋理宗淳祐七年。秋闱:秋天举行的科举考试。不赴:不去参加。偶成:偶然写成的诗。冷我名心如死灰,而今无梦到蓬莱:我的心已经冷却如死灰了,现在再也没有梦想能到达蓬莱仙境。效颦合被方罗笑,排闷唯寻庄老陪:效仿别人皱眉的样子,反而招来嘲笑;排忧解闷只好和庄子、老子在一起闲聊打发时间。负版:背井离乡,形容在外为官或流落他乡。已矣:完了。知更:知道得更清楚些。差幸:有幸。余双璧
诗句解释与赏析: 顾君望三借来棉袍一件作此谢之 - 注释:顾,指作者;望,请求、希望得到;三借,三次借出;棉袍一件,即棉袄,表示对方的关怀;作:做,制作;此:这,指棉袄。 - 译文:我请求你多次借给我棉袄(或衣物),并以此表示感谢。 布被尖寒入梦频,风高雨烈扫浮尘。 - 注释:布被,用布料缝制的被子;尖寒,寒冷刺骨的感觉;入梦频,频繁做梦;风高雨烈,天气恶劣,大风大雨;扫浮尘,扫除灰尘。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首句“记得湖山话别时”,点明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在湖山之中,两人话别。诗人当时是怀着满腔热情去迎接新的生活的,所以分手时满怀希望,以为从此可以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地度过余生了。然而现实并不如意,诗人却不得不再次面对这令人痛苦的相思之苦。 “一壶浊酒解相思”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