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
诗句: 忽忽知何意,悠悠向此方。 译文: 忽然间明白了什么,只是漫无目的地向前行走。 注释: - 忽忽:形容心情或状态的恍惚、不明确。 - 何意:指不明白的意思或原因。 - 悠悠:形容时间长久、缓慢。 - 此方:这个地方,这里指代诗人所在的方向。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句表达了诗人迷茫而前行的状态。首句“忽忽”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心境的恍惚和迷茫;“悠悠”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漫无目的的感觉
注释: 恩平中火:地名,即今广东恩平县。中火:指山火。 海气层云尽,山烟远烧浮。 海气:海边的热气。层云:层层云彩。尽:完。山烟:山上的炊烟。远烧浮:远处的烟雾缭绕上升。 孤臣随早晚,一饭是恩州。 孤臣:孤独的臣子。随:跟随。早晚:早晨和晚上。一饭:一顿饭吃的食物。恩州:恩平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首句“海气层云尽”
【注释】雁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采茶女:指采茶的女子。烟霞路:山路。前面剪刀峰:即庐山,因山形酷似一把打开的折扇而得名。 译文: 我向采茶女打听山路, 山路蜿蜒曲折好多次。 屏风似的山峰挡住了去路, 前方是那著名的剪刀峰。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览江南名胜庐山的经历。首句问采茶女,表明诗人此行的目的是要游赏风景,而不是来求医问药。“烟霞路几重”点出了庐山的秀美景色和山路的迂回曲折
【释义】 信陵君的酒杯,几乎沾着了妇人的手。 魏国被秦国所灭,万代为公子悲泣。 人世没有神仙,英雄也终不免一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李商隐《题信陵君》中的一首七绝。诗的前两句写信陵君的贤德与不幸遭遇,后两句写魏王对信陵君的宠幸,以及信陵君的悲惨结局。全诗在叙事、抒情中夹杂议论,以信陵君自比,抒发了诗人对于时事人事的感慨。诗中“世上无神仙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要从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此题要求赏析“翻着旧时书”的妙处,注意结合诗句中的具体意象来分析。 【答案】 (1)“风尘可自如”意思是说诗人在战乱年代,依然能够像平常一样,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表现出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 (2)“偶然流泪处”指的是偶然间看到自己流过的血泪之处。这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情
【解析】 “曲江春老赋停云”,这是首句,意思是说:曲江(在长安)春色已逝,我作的《赋得停云》诗已经写就。“病浅临风一送君”,第二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之辞。意思是说:你年事尚轻,身体也还健壮,我们相逢的时间还长,不要悲伤。“暂有公荣宜对酒,那堪孙楚即离群”,第三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宽慰之辞。意思是说:你现在正逢仕途升迁,应当好好饮酒作乐,不要因为要离开家乡而伤心。“高餐露菊逢秋尽,细语霜钟入夜分”
【译文】 登上献花岩芙蓉阁,木末芙蓉露出娇容,花岩和草树一齐竞秀。高耸的山陵上,诸峰向北;江水清澈,数座山峰向西。 【赏析】 登献花岩芙蓉阁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木末芙蓉出”为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木末芙蓉出”,意为木林深处盛开着美丽的芙蓉。这里的“芙蓉”指的是荷花,因为荷花开在水面上,与木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描绘芙蓉的美景,引出了下面的诗句。
【注释】 迁祠部拜孝陵:指王世贞被调任南京太常寺祠部的郎中。寝署三年外,祠郎初报闻:三年前我离开家乡在南京做官,现在刚到职不久,还没有听到什么好消息。臣心似江水,长绕孝陵云:我的心像长江的水一样长,总是环绕着孝陵的白云。 赏析: 此诗写诗人被调任南京太常寺祠部郎中后的心情。首二句点明题意,“寝署”即官舍。“三年外”“初报闻”,点出诗人离家在外时间之久及任职之初的境况。“臣心似江水”四句
【诗句释义】 宦学:官学。新移:指新的官位或职务。近礼闱:靠近礼部,即科举考试的场所。行经:经过,路过。旧邸:过去居住过的宅院。思依依:思念不已。飞帘巷口人曾拂:曾经有人拂拭过飞檐上悬挂的帘子。舞辔街心马似归:街上行驶的马车好像要归家。粉障:用粉笔在墙上写字作画的屏风。薰炉:熏香用的炉子。重对:再次面对。护时衣:保护衣物。少妇迎门问:年轻妻子站在门口迎接。妆阁帘闲燕可飞
这首诗是诗人于绍兴五年(1135)所作,寄给同乡孙世行和吕玉绳两位好友。全诗以“即事”为题,表达了作者在山中隐居生活的惬意与自得。 偶来东浙系铜章,只似南都旧礼郎。 这是第一句,描述了诗人来到东浙(今浙江杭州一带)的情景。在这里,他就像曾经的南都(南宋都城)的官员一样。这里的“系铜章”指的是他带着官印来到这里,而“只似”则表明了他对这种身份的怀念和感慨。 花月总随琴在席,草书都与印盛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