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
《张夏山挽词 其二》赏析 文徵明的《张夏山挽词 其二》是一首表达对友人逝去的哀思和怀念的诗。诗的前半部分“出守毗陵岁再更,我时吴苑亦归耕”,描述了诗人在担任毗陵(今江苏常州)太守期间,又回到故乡吴地耕种的情景。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与农耕之间的转换,展现了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后半句“相逢相别多惆怅,何况泉台隔死生”,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悲伤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参藩江右寄旬宣,一道清风万口传。 底事谗言能乱国,又将书剑下西川。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析: 1. 参藩江右寄旬宣:文徵明在这首诗中,用“参藩江右”表示自己在政治或军事上的位置(可能指地方官或军事将领),而“寄旬宣”暗示他的职责和使命是传达某种信息或指示。 2. 一道清风万口传:这里的“清风”比喻为正直或清新的风气,“万口传”则说明这种风气被广泛传播
【注释】 记得相逢十载前,我时白发子青年。——十年前的相遇,那时你已满头白发,风华正茂;我却还是一个年轻人。 却怜后事翻多恨,寒月凄风倍黯然。——然而世事变迁让人感慨万分,现在看着冷清的月亮和秋风,更觉得心情黯淡。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与友人张夏山离别时所作。全诗以“记得相逢十载前”起句,点明了时间距离之远,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两个人发生巨大的变化。“我时白发子青年”
注释:我趁着空闲去登高望远,来到僧人的家中。我惭愧自己空荡的佛门中,竟然也度过了一年的岁月。地上满地是碧绿的新草色,一片春意盎然,早早的开满了梅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闲暇之际登高望远,到访僧家的情景。诗中以“竹堂”为题,既点出了地点,又烘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首句写登山之乐,次句抒发对空荡佛门的感慨。三、四两句描写登高所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意境优美
注释:苍翠的苔藓,郁郁葱葱的树木构成了郊外农家的景象。手捧酒壶,点燃炉火,心情十分惬意。不要说客人来了没有招待他的东西,一杯阳羡的雨前茶已经准备好了。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闲适的心境中,描绘了一幅农家生活的图景。诗人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了农家的宁静与和谐,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注释】 三年:三年守丧期间。 常:时常,经常。 孤穷:指孤儿和穷人。 教养雍容有古风:教养彬彬有礼,风度从容。 理:治理。 无名:没有名气。 百年赋:一篇篇的赋文。 赤子:指百姓。 张公:指张禹。 【赏析】 《张夏山挽词》是一首悼念友人的诗,诗人用沉痛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惋惜之情。全诗情感深沉,语言流畅,意境深远。 首句“三年常守念孤穷”,诗人在三年守丧期间,常常思念着孤儿和穷人
```plain 西川戡难策勋名,信是胸中有甲兵。 才大恨无施用地,西风吹泪锦官城。 注释:平定叛乱,立下战功,确实如你所说,我的胸怀里就像藏着一把利剑。可惜的是,这把利剑却没有地方可以施展,只能在西风中吹动着我的眼泪,让泪水打湿了锦官城的一角。 赏析:此诗以诗人文徵明的口吻抒发了自己在平定叛乱中所立下的战功和遗憾。诗中的“西川戡难”指的是平定四川的叛乱,而“策勋名”则表明了自己的功劳和名声
【解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的诗,诗人登上观中楼顶的露台时,只见月色洒满城阙和庭院,万家灯火,如海似潮。他凭高远眺,心旷神怡,但想到自己的处境,不免又生愁绪。此诗以“思悠悠”开篇,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来上弥罗百尺楼”一句,点出题意,即登上了这座高楼;“城郭万家尘似海”一句,描写了城市的繁华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朝廷权臣、奸佞当道的不满之情。最后两句,“只应高处不知愁”
【注释】: ①神清殿曲:指游玄妙观时的所见。②倚阑干:靠在栏杆上。③市散人:指那些在市场里闲逛的人。④万井间:指城市之间。⑤仙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玄妙观。⑥尘寰:人间,这里指世俗的世界。 译文: 正月的十一日,我游历了玄妙观,游览了各道院,傍晚登上露台赏月,乘着月色归来。我陆续写下了七首诗,这是第七首。 赏析: 此诗是诗人游览玄妙观后的即景之作。全诗以写景为主
春风阳羡百花明,携手张公洞里行。 二十年来谁在者,白头挥泪读题名。 注释与赏析: 1. 春风阳羡百花明:春风吹拂下,阳羡(今宜兴)的百花竞相开放,显得格外美丽。 2. 携手张公洞里行:与张公一起行走于洞中,感受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痕迹。 3. 二十年来谁在者:问自己这二十年来是否有人还记得这段历史,是否有人在继续传承这份精神。 4. 白头挥泪读题名:白发苍苍地回忆起曾经的名字,泪水不禁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