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
注释:蔡香祖大令廷兰寄示我海南杂著读竟而题了六首诗。 大化:指广东的大化县,这里借指岭南。 古越裳:指古代的南越国。 未通华语:没有通晓中华的语言。 解文章:懂得文学。 天朝:指中国。 才士:有才华的人。 增重:增加重量,这里是加重的意思。 响答:回应。 诗筒:指诗简,即诗卷。 侑客:劝酒,这里是请客人喝酒。 赏析:这首诗是蔡香祖大令廷兰对海南杂著读完后所作六首诗的序言
注释:蔡香祖大令廷兰寄示海南杂著读竟率题六首 椎结争迎互笔谈,南交风土已深谙。 回看渤澥来时路,曾历征程八十三。 译文: 椎结争迎互笔谈,南交风土已深谙。 回看渤澥来时路,曾历征程八十三。 赏析: 这首诗是蔡香祖大令廷兰在读完海南杂著后,感慨万千,写下的六首诗。诗中提到了“椎结争迎互笔谈”,这是形容他们在一起讨论学问的情景。而“南交风土已深谙”则是说他们已经对南方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刻的了解
注释:蔡香祖大令廷兰寄示海南杂著读竟率题六首 归寻驿路指中原,桂管藤州取次论。 喜是倚闾人健在,为言剪纸误招魂。 译文:我追寻着驿路上的足迹回到中原,在桂管和藤州间随意地讨论着。 喜是家中老人健在,他让我为他剪一个纸人,却不小心剪得太大了,以至于把灵魂都招回来了
金风吹老鬓边丝,如此良宵醉岂辞。 莫说七襄天上事,早空杼柚有谁知? 译文: 秋风已将我的鬓角吹白,在这样的美好夜晚里,怎能推辞沉醉呢? 别说那七夕的牛郎织女之事,他们早已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人知晓。 赏析: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首句“金风”点明了时节,暗示着岁月的无情。接着“老鬓边丝”描绘了诗人的衰老之态,而“如此良宵”则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然而
注释: 君家:你的家门。指蔡廷兰,海南琼山人,清代学者。 涉险归来:经过危险而回来。 天许:天命。鸿文:大文章。域外:国境外。 惊魂才定:形容极度的惊恐。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友人蔡香祖大令的赞美之作。全诗以"君家"开头,表达了对友人的尊敬之情。接着写友人经过危险而回来,显示了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最后一句则是赞扬他的文章有如鸿雁般振翅高飞,传遍了整个国家
次韵和嶰筠前辈二首 近闻筹海盛封章,突兀班心字有芒。 谁识然犀经慧照,那容李树代桃僵。 注释:这是林则徐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当时禁烟斗争的看法。其中“近闻筹海盛封章”指的是他最近听说朝廷正在大规模地进行海洋筹算(一种禁烟策略)。“班心字有芒”意味着他在思考时总是充满锐气和锋芒。“谁识然犀经慧照”是指谁能像犀牛那样敏锐地洞察问题的本质。而“那容李树代桃僵”则是说在困难面前
{"诗句": "漫道星桥彻夕行,汉津波浪恐难平。", "译文": "虽然听说可以跨越银河搭起星桥,但整夜行走可能并不安全。"}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行走时的担忧和恐惧之情。诗人通过对比星空的广阔与地面河流的狭窄,表达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安全的渴望。同时,诗人也通过这种表达,传达了对科学探索的赞美和期待。
注释: 力挽颓波只手难,斋心海上礼仙坛。 楼台蜃气还明灭,欲棹归楂恐未安。 译文: 我尽力去扭转已经倾斜的波浪,但只手之力难以挽回;我斋戒于海上的仙坛以表敬意。 楼台之上,海市蜃楼的奇景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我想乘船回家,但又担心不能安定。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晚年所作的一首七律。首联“力挽颓波只手难,斋心海上礼仙坛”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个人无力改变时局的无奈心情
【注释】苍生:百姓。瀛壖:瀛洲之畔,指渤海湾一带。百蛮:泛指南方少数民族。穿檄:传檄,迅速发布文告。 译文:我不敢推脱辛苦为民服务的责任,仗着符节在瀛洲之旁却愧对拥兵自卫。我虽然转得虚名驰于域外,但百蛮穿檄谬称我为知名人物。 赏析:这首诗写一位有为的书生面对国难而无法施展才能的苦闷心情。“敢辞辛苦为苍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仗节瀛壖愧拥兵”写出了诗人虽有报国之志而不能施展才华的苦闷
【释义】 一根苇草怎么能让我任意飘荡,思乡之情只能寄托在书信之中。想知道我的双鬓已经增添了几许白发,恰是我在江船上与你握手道别的时刻。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离别时刻的感慨。首句“一苇安能纵所如”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无法随心所欲地漂泊生活的无奈;第二句“思乡唯望抵金书”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牵挂和期盼;第三句“欲知双鬓新添雪”则是作者通过观察自己的白发来感叹岁月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