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
这首诗是杜甫在双松山馆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主人丁鸿的保护和支持。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以及赏析: 1. 署邮特地送秋涛,山馆双虬对影号。(第一联) - 诗句中的“署邮”指的是官府的驿站,而“秋涛”则形象地描绘出秋季江水波涛汹涌的景象,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被贬谪到荒凉之地的痛苦与无奈。 - “双虬”是指山馆前的两条巨龙般的树木,它们相互依偎,仿佛在为诗人提供庇护。 -
【译文】 蓬山的侣伴们赋西征,几个月里边塞并辔而行。 在荒漠中长驱直入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 只要绣陇成千顷,就不怕历八城。 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注释】 1. 柬全:指诗人自己,自称。 2. 小汀(dīng):水滨平地,这里指边庭。 3. 蓬山:神话传说中的山名,这里借指仙界。 4. 累月:数月。 5. 行:走。 6. 荒碛(qì):荒凉的沙漠之地。 7. 回鹘(hú)马
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的赠诗。诗人以题赠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敬慕之情和对他才华的赞美。 1. 停车未共长官亲:这句的意思是,在停车的时候,没有和长官亲密交谈。这里的“长官”指的是上级领导,而“亲”则是指亲近、亲密。这可能意味着诗人在等待与长官交谈的机会,或者他不愿意过于接近长官。 2. 诗句先惊入眼新:意思是说,当诗人读到诗句时,它给他带来了新的震撼和启示。这里的“新”可能指的是诗句的内容新颖
【注释】 万笏尖中:指山峰。笏,古代官帽的顶端。万笏尖中,形容峰林耸立、层峦叠嶂。 渐成:渐渐形成。 云从下界生:指瀑布从山脚下流下来。 罗列儿孙:形容群山排列得有条理。 识名:知道名字。 【赏析】 “即目”是说诗人面对眼前景色,即景吟咏。首联写近景,远看山峰尖削而高峻,走近又平缓如削去;颔联写近景,诗人身在诸天相接之处,却惊异从下界生出的瀑布;颈联写近景,飞瀑正施千障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注释】 朝汉:指在汉朝时。汉高祖刘邦曾建都于长安,称“朝汉”。荒台:指汉高祖刘邦所筑之长乐宫的土山台。 能开三面垒:意谓汉高祖刘邦曾以三面合围之势,一举消灭了项羽。三国时曹操也曾以三面包围黄巾军,使其大败。垒:营垒。 杨仆:即杨仆,汉武帝时大将,曾率军横渡南海(今广东南海南沙群岛一带)。终军:西汉人,上书请汉武帝征伐匈奴,因言辞恳切,被武帝赏识。 南溟:南海。《汉书·终军传》:“南溟之外
诗句原文:太息恬嬉久,艰危兆履霜。 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 果有元戎略,休为谪宦伤。 手无一寸刃,谁拾路傍枪。 翻译: 太息地长久的欢愉,国家正处于艰难与危险中如同走在结霜的道路上。 岳州和韩州都未能阻止宋朝的灭亡,而李渊和郭子仪也许能够振兴唐朝。 如果真有卓越的军事策略,就不要因为被贬为官员而伤心失落。 手中没有一柄利刃,还能在路边捡到枪支吗? 注释: - 太息:叹息,表示忧思
诗句原文: 岂为一身惜,将如时事何。 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 军尽惊飞镝,人能议止戈。 《华严》诵千偈,信否伏狂魔。 译文注释: - 岂为一身惜,将如时事何? 【注释】:岂能为了自己而吝惜生命,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应如何应对? - 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 【注释】:忧虑如同笼罩在空荡无物的窗户上的烟雾,而那些微小的努力,却汇成江海般浩大的波澜。 - 军尽惊飞镝,人能议止戈。 【注释】
```markdown 诗名: 庚子岁暮杂感四首 作者: 林则徐 注释: - 正闻烽火急: 正值战火连年,警报频传。 - 休道海门遥: 即使海门遥远,也不必感到绝望。 - 蜃市连云幻: 海上的蜃楼如梦似幻。 - 鲸涛挟雨骄: 鲸鱼翻腾,雨水猛烈。 - 旧惭持汉节: 过去我因持节守边而自责。 - 才薄负中朝: 才能不足,愧对朝廷重托。 赏析: 此诗反映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身处边疆前线
【注释】 次韵答宗涤楼稷辰赠行二首:指代作者的一首诗。次韵,即跟原诗的韵脚一样,用原诗的字句来写。“次韵”就是“跟韵”,“赋”是“做”的意思,“题”,是“写”的意思,所以“次韵”就是“做题目”。答,是“作答”。宗涤楼,可能是一个别号或字号。稷辰,是作者的朋友的名字。这两句是说:昨天你送来了琼瑶般的书信,我的感情就像飞驰的马到了雪山一样。 投荒非我独,寻梦为君还。 但祝中原靖,奚辞绝塞艰。
夜济 苦热不成寐,残灯还渡河。 棹移孤月破,灯闪一星过。 吠犬知村近,鸣蛙隔水多。 行行有幽意,莫问夜如何。 译文: 在酷热的夜晚无法入睡,只能依靠残存的灯火渡过河流。 船桨轻轻移动,仿佛是孤独的月亮被打破;灯光闪烁,如同星星划过夜空。 远处的狗吠声告诉我村庄已经临近,而青蛙的叫声则在水面上回荡。 每一步都充满了深深的意境,无需询问这是什么样的夜晚。 注释: 夜济 - 在夜晚渡河。 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