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
注释:四周田野上,农民又开始耕作,三边地区没有胡人的入侵。 作烘虱诗和友人,传授相牛经给儿子。 赏析:此诗是诗人得悉江西战况后所作,以“农复业”、“游魂”等词语表达了对国家战争胜利的期盼。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爱国之情
注释:只见城池田野,谁能离开军队和粮食? 山东河北的百姓卷土重来,江右湖南的人失去了耕种。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农民对战争的反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担忧。全诗以“但见”开头,通过“盈城盈野”和“失耕”等词语,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谁能去食去兵”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同情弱者的精神风貌
记颜六言三首其一 谤之则丧家狗,誉之则人中龙。 华发去周柱下,深衣立鲁门东。 注释与译文 - 注释: 1. 谤之则丧家狗:诽谤别人就如同失去家庭的宠儿。 2. 誉之则人中龙:赞誉某人如同成为人中的龙。 3. 华发去周柱下:年老的诗人已不再担任官职。 4. 深衣立鲁门东:穿着朴素,站在鲁国的城门东边。 - 译文: 1. 如果你诽谤他,就像失去了一个家庭宠爱的孩子一样。 2. 如果你称赞他
【注释】 彼民:老百姓。骇(hài)舆:惊慌地推车,形容百姓的惊恐。乃翁:我。安车:指古代官吏乘坐的四匹马拉的车。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诗。首二句说,老百姓如果不会惊慌,你就能平安地坐上马车;第三句说,打鱼人力气小,吃不上鱼,而我们却吃得饱足;尾联说,这正说明我们的官是清闲的。全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朴实无华,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彼民若不骇舆”,意思是说,老百姓如果不懂得惊慌失措
您提供的链接中并未包含《记颜六言三首 其二》这首诗的具体内容,无法对诗句进行逐句释义和赏析。
【注释】 得江西:得到江西的捷报。 六言:即“六韵诗”,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 石天祠:指石天观,位于今江西九江市庐山。 游帷观:即“游帷亭”,在庐山南麓,因唐白居易有《题游帷亭》诗而得名。 腥膻:这里比喻战乱。 小龙子:指李存孝。 老仙翁:指王真卿。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复六年(906),是诗人从江西前线归来后所作。前两句写庐山之景,后两句写李存孝、王真卿的英勇事迹。全诗语言简练
诗句输出: 警报环四面至,急符寓一分宽。 译文输出: 四周警报不断,紧急公文让我心情稍宽。 注释解释: 警报环四面至 - 四周的警报声不断传来。 急符寓一分宽 - 紧急公文让我的心情稍微放松。 诗句输出: 吾儿行矣无怨,太守似元次山。 译文输出: 你去吧,我的孩子,不要怨恨,这位太守就像张良一样明智。 注释解释: 吾儿行矣无怨 - 我的孩子去吧,不要有任何怨恨。 太守似元次山 -
【注释】 师整:指南宋初年主战派抗金名将宗泽,字端平,河南开封人。他曾多次上书力劝高宗亲征,并亲自率军救援被金军围困的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南)。 劲敌:强劲的敌人。 国老:对国事有经验的长者或大臣。 十万:形容兵力雄厚。 儿辈:指年轻一代。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咏叹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抗金英雄宗泽的敬仰之情。诗中“国老可当十万,儿辈止消八千”是说宗泽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足以抵挡十万敌军
诗句释义: 脑上笔不会插,心头肉其忍剜。 译文: 你的头脑里不应该有那些复杂的思想,就像笔不会插在脑袋里一样;而你的心灵深处,也不应该有任何贪婪或欲望的侵蚀。 赏析: 这首诗是刘克庄送给朋友强甫的,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祝愿和期许。诗中“脑上笔不会插”和“心头肉其忍剜”两句,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易受伤害的一面,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高尚品格和坚定意志的赞扬。 关键词解释: 1
翻译:I've got what I need for life, and my body's enough pain. 注释:1. “脑上笔不会插,心头肉其忍剜”,意指强甫(强甫,此处假设为送别之人的字)已经拥有了生活所需,因此他的身体上的痛痒已经足够。2. “乍可侬无花判,莫教渠有租瘢”,暗示强甫在惠安的生活可能并不顺利,但至少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这些问题,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有负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