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解析】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表达了作者与施北野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分旷屡年岁,造次临客途。”首句点明时序,交代了诗人因久别而相逢的缘由,为后文写相逢情景作铺垫。“造次”指匆忙,“临客途”是说作者在仓促中来到友人那里。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久别的急切心情。“蓦然对面疑,熟视各惊呼。”诗人一见面就感到惊喜,因为对方长得和过去一样,所以“面”,即面庞。“对面”指面对面地站着
【注释】: 1. 青天一明月,白发两扁舟:指友人离别时的景色。青天是广阔的天空,明月是明亮的月亮。诗人看到青天和明月,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的情状,于是用“两扁舟”来比喻自己和朋友的离别。 2. 各舟载一月,遂生离别愁:指朋友分别时的心情。 3. 明月解随人,人去月不留:明月虽然会随人移动,但是人离开之后,月亮却不会留在身边。 4. 岂月管送行,今古长悠悠:难道月亮会像管送行人一样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释和赏析: 1. 山僧藜藿肠,采拾穷野味。 - "山僧藜藿肠":描绘了一位山中僧人的生活环境,他的饮食习惯以藜(即野菜的一种)和藿(即蒿类植物)为主。 - "采拾穷野味":描述了这位僧人为了生存而采集各种野生食物。 2. 灵芽漆园种,新摘带雨气。 - "灵芽漆园种":指的是采摘的椿芽是从灵园种植的,可能是指某种珍稀或特殊的植物。 -
【注释】: 梦谢人授鹿角胶记莫全篇寤而足此:梦中有人赠送给我鹿角胶,醒来后我把它记录下来。寤而足此:醒来后把梦境写出来。寤:睡醒。 毛龙顶上红茸茁:龙的头上长着红色的茸茸的毛发。毛龙:指龙。 三尺珊瑚长仙蘖:三寸长的珊瑚像仙树一样生长。三尺:指长度,三寸为一尺的三分之一,即九寸。 根贯神𩕳不可折:龙的根深入到神木之中,无法折断。𩕳:通“枿”,树木名。 扣中五音发清越:龙的爪子能发出清扬的声音。扣
注释: 1. 阊门送别当新暑,绿波芳草如南浦。 2. 袁侯玉雪照离尊,言貌温恭心独古。 3. 谁道今时无古人,眼中之人仲山甫。 4. 天球河图东序物,置之市肆岂其所。 5. 太平作县草创初,务在民安心独苦。 6. 诚格山川及鬼神,爱存父母无官府。 7. 况于朋友急为义,援我亲丧离浅土。 8. 临岐感激一何深,默默扪心泪如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阊门送别了袁德淳回到太平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谷所作,描述了砚台赠予的情景。全诗如下: 谢程篁墩赠龙尾砚 篁墩品砚歙居右,雅称先生翰墨手。 先生与砚俱歙产,眉子罗纹夸富有。 椟中种种自怀玉,能割一爱到石叟。 自嫌隅处小有病,临出摩挲要难授。 我云先生岂无药,庸贲一铭如砭灸。 冁然捉笔从背书,石上煌煌丽星斗。 头巾折角与人传,此砚因铭名亦久。 尚怜龙尾是奇材,东坡何以嘲牛后。 译文: 感谢程篁墩赠送的龙尾砚,它出产于歙县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落地为男子,思以成厥德。 - “落地”比喻人出生或开始生活。 - “男子”指的是男性,强调其责任和担当。 - “思以成厥德”表明思考如何通过行为和努力来实现高尚的德行和品德。 2. 蒙象古有训,作善固可则。 - “蒙象”可能指启蒙教育或启发思考。 - “训”即教导或规范。 - “作善固可则”意味着做好事是正确的榜样。 3. 念生敢忘养,务学必求益。 -
使君嗜茶如嗜酒,渴肺沃须斛二斗。 官清无钱致团凤,有力自栽春五亩。 轻雷震地抽绿芽,行歌试采香盈手。 世间口腹多累人,日给时需喜家有。 还道通灵可入仙,非惟却病仍资寿。 笼烟纱帽躬执爨,活火何堪托舆走。 题诗戏问滋味馀,得似王蒙及人否。 【注释】: 使君:对地方长官的尊称。 团凤:团茶。 通灵:传说中能使鬼怪显灵的仙人。 王蒙:即王羲之,字逸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 【赏析】:
谢项郎中文祥寄笋脯 浙雨溢山薮,竹萌密无地。 土人饕顿顿,肠胃当厌饫。 吾苏少其祖,数竿破俗艺。 有茁重儿孙,岂敢屑盘箸。 知味聊耳耳,仅免煮箦茹。 爱我爱日翁,脯腊富裹寄。 蒸爚得火候,法熟野衲治。 新鲜色莫黯,纂纂玉缕脆。 烘日不过熯,著盐未多渍。 尝之清可珍,吃棒元修避。 余生本骨立,滋瘦忘所忌。 客佳稍出供,荐茗聊三四。 还笑湖州馋,不管伤幼稚。 闻君苦痰疾,日食不妨嗜。 医氏曾有说
谢孙世节惠藜杖 孙子悯老蹇,惠杖若无杖。 其轻犹握烟,且喜不压掌。 七尺多臃肿,论重仅铢两。 促节数三十,还复有一长。 敢以照书燃,独任探梅往。 译文:孙子怜悯年迈的自己行动不便,所以送一根没有拄地的拐杖给我。这根拐杖很轻,像烟雾一样,让我高兴的是它不会压着手。虽然有七尺多高,但重量却只有几铢两。每走一步都要用脚尖去撑地面,才能前进,但是拐杖的长度又超过了身体长度,所以只能拖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