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
《集灵篇·四六》是明代诗人陈继儒的古诗,全文如下: 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过分地追求福分,会加速祸事的降临;对于突发的灾祸安然处之,自然能够逢凶化吉。 此诗以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过分追求福分与安然面对祸事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一种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追求物质或精神财富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对棋不若观棋,观棋不若弹瑟,弹瑟不若听琴。 古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斯言信然。 注释:围棋、象棋虽然都很有趣味,但是不如观看别人的下棋更有意思; 观看别人下棋不如弹奏古琴更有趣味,而弹奏古琴又不如欣赏古琴的演奏更有趣。 古人说:“只要懂得琴乐的意境,就用不着去弹奏琴弦上的音了。”这句话是可信的。 赏析:此诗以对比的手法,从“观棋”、“弹瑟”到“听琴”,表达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和理解
集灵篇 · 四四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陈继儒的古诗《小窗幽记·集灵篇》。全文如下: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源于他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失败往往发生在他过于得意忘形之时。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优点
闻谤而怒者,谗之隙; 见誉而喜者,佞之媒。 注释: “谗之隙”:指谗言的漏洞或机会; “佞之媒”:指谄媚者的媒介或诱饵; 译文: 听到别人对自己进行毁谤就愤怒的人,最容易受到谗言的影响; 看到别人对自己进行称颂就高兴的人,容易成为阿谀奉承的小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指出了两种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对于第一种人,谗言如同一种漏洞或机会,一旦被利用起来,就会对人产生深远的伤害
诗句: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译文: 关上门就是深邃的山峦,在任何地方都能发现清净之地。 注释: 1. 闭门:关上门。 2. 即是:就是。 3. 深山:指深不见底的山峰或幽深的山林。 4. 读书:阅读书籍。 5. 随处:到处。 6. 净土:佛教用语,指修行者所向往的、远离尘世污染的理想境界。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清净与远离世俗纷扰的愿望。诗中通过“闭门即是深山”这一形象
【注释】 集灵篇:指《庄子集释》中的《外篇·内篇》。四五:这里是指庄子的第四和第五篇。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讽今之作。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古代,道家思想对人们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生活和官场中,道家思想往往被忽视或曲解。《庄子集释》中的《外篇·内篇》就是一部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杰作。 诗的前两句“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
集灵篇·三二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而含蓄,它描绘了在面对困境时,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诗中通过“事有急之不白者”到“人有操之不从者”,表达了对急躁行为和固执己见的批判,强调了在应对困难时需要保持冷静和宽容的心态。这种态度有助于化解内心的冲突,使问题得到更合理的解决。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指出
以下是对《集灵篇·三八》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1. 隐逸林中无荣辱:在深林之中隐逸,不受外界荣誉与耻辱的影响。 2. 道义路上无炎凉:遵循道德原则的道路中,不经历人情冷暖的变化。 3. 你:指读者或读者本人。 译文: 在幽静的树林中远离尘嚣,不受名利的诱惑和世俗的纷扰,坚持内心的宁静;遵循道德的原则,面对任何境遇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赏析: 陈继儒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
皮囊迅速损坏,神识常存,杀万千生以养皮囊,罪终归于神识。 佛性无边无际,经书有限,穷尽万卷以求佛性,所得并非经书所授。 注释: - 皮囊速坏:指皮囊很快就会坏掉。 - 神识常存:指神识(精神)永恒存在,不随肉身的死亡而消逝。 - 杀万命以养皮囊:指为了保养身体而杀害了无数的生命。 - 罪卒归于神识:指罪恶最终都归结于神识(精神、灵魂)。 - 佛性无边:指佛性(佛教中的觉悟本性)无边无际。 -
释义:读书只要理解透彻,不可拘泥于旧说,更不可附会新的理论。 注释:理路通透:理解透彻;理路指理论的脉络;通透:理解透彻、明白。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学者方孝孺所写《集灵篇》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论述了读书的方法,即要“理路通透”不能“拘泥旧说”。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时应该追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字句上。同时,也不能盲目地相信某种观点或理论,而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