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
诗句: 业净六根成慧眼,身无一物到茅庵。 译文: 通过修炼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终于成就了洞察一切的明澈之眼,我的身体已经没有多余的物质存在,只身前往茅屋修行。 注释: 六根指的是佛教中的眼、耳、鼻、舌、身、意。业净是佛教术语,意为消除业障,清净内心。这里的“六根”指的是佛教修行者通过禅修达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即对外界刺激不再有感觉,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注释:俭朴是一种贤德,不要刻意追求;贫穷是美好的,只是要能忍受贫穷。 赏析:这是一首咏贫诗。首句点明主旨,指出“俭为贤德”,不可着意求贤,第二句进一步说明,贫是美称,不在贫贱,而在于安贫乐道。第三句进一步说明,贫者不必羡慕富者,只要不贪恋财宝,保持清贫之身即可。整首诗以“俭”字为线索,通过对比论证,表达了诗人对“贫”的积极看法
【注释】 集灵篇 · 二三:《太平广记》卷四九六引《异苑》:汉末,有女子名苏季女者,年十五,色美,能为楚歌。少与蔡邕女蔡琰善。邕将出,先留琰于外。季女在室中,闻其琴声清亮好学,求之不得。后蔡邕还,问琰曰:“吾有女,才色俱美,而甚工琴,汝能相访乎?”琰云:“幸得近习。”因送女至门。邕见琰才貌双全,遂以为妻。及邕死,琰亦寻卒。季女感邕恩情,乃作诗一首:…… 【译文】 如果能快乐地活着
《集灵篇·二四》是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散文,出自他的著作《小窗幽记》。此篇通过描绘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和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自然与宇宙间相互联系的深刻理解。 首句“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诗人在春日的落花前醉酒而倒,将天地视为柔软的床榻,这种超脱物我之境的体验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超然。与此同时,诗人在磐石上静坐
集灵篇 · 二六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了无时。 注释: 如今:指现在或当前的情况。休去:不再前行或离去。便休去:就停止前进。若觅:如果寻找。觅了:一旦找到了。时:时机。了无:完全没有。 赏析: 这首诗是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的作品。通过简洁的诗句表达了一种对当下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决定不再前行(休去),但当想要寻找机会(若觅)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时间去寻找
``` 如今休去便休去, 若觅了时了无时。 注释:现在如果决定不去,就坚决地去,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时机,就不要犹豫了。 译文:现在如果决定不去,就坚决地去,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时机,就不要犹豫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生活中重要决策时的坚定态度。"如今”表明了时间的紧迫性,强调了当机立断的重要性。"若觅了时了无时"则是一种哲学思考,即有时候最好的时机可能不在当下,而在于未来或过去
【注释】 集灵篇 · 二十:即《集灵篇·二十》。《集灵篇》是唐人韩愈所作的一篇骈文,共二十首。“士君子”句:指有才能的士大夫。利济:指造福百姓。《论语(先进)》:“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说,孔子对于自己的要求,与一般人不同。 【赏析】 《集灵篇·二十》全篇以议论为主,语言简练、明快、犀利、犀利,并夹杂着排比,读来铿锵有力,极富文采,堪称韩文佳作之一。 开头两句
【注释】 集灵篇:指唐代诗人元稹的《古乐府诗》中的一篇。 一五:第一百五十六句。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了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的虚无缥渺的认识和态度。全诗以“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有分功名、自是梦中蝴蝶。”四句为一韵,分别描写了两种人生境遇,最后两句则将二者相提并论,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看破和淡漠。 首句“无端妖冶”,点明所写人物的身世。这位女子天生丽质,貌美如花
诗句原文: 集灵篇 · 一七 才人之行多放,当以正敛之;正人之行多板,当以趣通之。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翻译: 译文: 才华横溢的人常常过于放纵,应当用正直来收敛他们。品行端正的人往往表现得过于严肃,应当用趣味来沟通他们。 注释: 1. 才人:才华横溢的人,通常指具有非凡才能和独特见解的人。 2. 行:行为举止,行动方式,此处指人的品行。 3. 放:放纵,不拘小节,此处指过于随意,不加约束。 4.
【解析】 “读史”即读史书,“耐讹字”意谓要容忍错别字;“登山”“仄路”“踏雪”“危桥”比喻读书的艰难困苦;“闲居”“俗汉”指读书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看花”“恶酒”指读书人面对的诱惑。此诗以四组比喻说明读书的不易,但只要“耐得”,就能“得力”。 【答案】 (1)读史书时,要忍受错别字。 (2)读书要像登山,要有毅力、耐心。 (3)读书要像踏雪过危桥,要有勇气、决心。 (4)读书要像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