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作答即可。 本诗前四句写观世态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咀世味之昏空,则流水翻多浓旨,是说世间万物都如梦似幻,只有水才有浓意,所以后两句说:观世态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咀世味之昏空,则流水翻多浓旨。 【答案】 ①“集峭篇”指《集古录跋尾》。
《集峭篇·五三》是明代文人陈继儒创作的散文作品,全文如下: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注释: - 贫士肯济人:指贫穷的读书人愿意帮助别人。 - 性天中惠泽:指人的本性中的善良和恩惠。 - 闹场能笃学:指在喧闹的场合下仍能专心学习。 - 心地上工夫:指心灵的修炼和修养。 赏析: 本文通过对比贫士肯济人和闹场能笃学的两种情境
注释: 了心自了事:了心,心无所系,心无杂念。心无所系则事情能自行解决。犹根拔而草不生:犹,如同;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拔,去掉;草,比喻事情;生,存在。比喻人如果心无所系,则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产生烦恼,那么事情就能自然地得到解决。逃世不逃名:逃,逃避;世,指世间;名,名声。比喻人在面对名利的时候,能够选择离开名利而不是被名利束缚。似膻存而蚋还集:似,像;膻,指气味浓重的东西;存,保留;蚋
【解析】 此诗首联写悟理,颔联写因境得兴,颈联写因境失兴,尾联写自悟。“事”、“理”“人言”“意兴”都是关键词,要注意理解其内涵。 【答案】 译文:道理因为别人的言语而有所领悟,有领悟还有迷惑,不如自己领悟的清楚明白。兴趣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有得到也有丧失,不如自己得到的自在悠闲。赏析:诗人在《集峭篇》中提出“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思是说
【注释】 集峭篇·五十:指《集唐诗一百首》。 己情不可纵:自己的欲望不能放纵。 当用逆之法制之:应当使用抑制的办法来约束它。 逆之:抑制。 其道在一忍字:这是抑制的方法在于“忍”字上。 人情不可拂:人的情欲不能违背。 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应当使用顺应的方法去制约它,其方法在于“恕”字上。 逆之:抑制。 顺之:顺应自然规律。 恕:宽宏大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注释:闭门时阅读佛经,开门后迎接朋友,出门时寻找山水美景,这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的家庭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三乐的理解和追求。第一句“闭门阅佛书”,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氛围,第二句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互动的生动画面,第三句“出门寻山水”进一步丰富了这种生活情趣,使读者感受到诗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整体而言
集峭篇·四六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 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注释: -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人们往往在生病时,会减少对世俗的执着和追求,心境变得宁静。 - 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当人们想到死亡时,往往会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从而产生对道德和信仰的深思。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生死观的思考,即在面对生命终点时,人的心境会发生转变。诗中指出,当人们在思考自己的病痛或死亡时
恩爱吾之仇也,富贵身之累。 译文: 恩爱的甜蜜可能是我心中的仇敌, 富贵荣华足以拖累身心。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恩爱和富贵的真实思考。他认为,虽然众人都在追求这些,但并不一定都是好的。恩爱可能是一种负担,而富贵也可能带来身心的疲惫。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度反思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注释】 集峭篇:指宋苏轼《东坡先生真赞》中对苏轼的称赞。 四八:指苏轼四十八岁时,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与弟苏辙、弟妹苏氏兄弟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苦,却能安贫乐道,自得其乐。 【赏析】 “有书可读”是说读书人可以借阅图书,阅读书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暇得读”,是指读书人有时间去读书,能够利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有资能读”,是指读书人有能力去读懂书中的内容,理解书中的道理
注释:别人说是天不让人富贵,其实是不让人家清闲。人自己不去追求清闲,哪能感到清闲呢?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看法。他认为人们不应该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