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
诗句释义与赏析 集峭篇 · 三二 1. 诗句原文 2. 译文解读 3. 关键词注释 4. 诗句赏析 5. 创作背景 6. 相关诗词比较 7. 现代影响与价值 8. 结语 一、诗句原文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二、译文解读 1. 真士夫:指的是真正的士人,有真才实学的人。 2. 假道学:表面学习礼仪和知识,实则不真心实践学问的伪学者。 3. 兰摧玉折
【注释】 集峭篇:集,收录,峭篇,诗篇。 着履登山:穿着鞋子上山。 翠微中独逢老衲:在翠微之中遇见一位僧人。 乘桴浮海:坐着筏子渡过大海。 才士不妨泛驾,辕下驹吾弗愿也:才士可以随便驾车,我不愿像车辕下面的小马那样被驱使。 诤臣岂合模棱,殿上虎君无尤焉:正直的大臣岂能迎合君主,皇帝是老虎君王也不会怪罪他。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全诗前四句写诗人登山涉海的壮举
注释: 古之人:古代的人。陈:摆列。玉石:指美玉和丑石,这里借指贤人与庸人。市肆:市场,泛指社会。瑕瑜:美玉上的斑点和纹理,比喻人的美丑。不掩:不隐藏。今之人:现代人。时贾:当时的商人。时贾:当时的商人。真伪难知:真假难以辨认。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人,来讽刺当今社会上的“伪善”现象。作者以古喻今,用古代人对待美玉的态度来比喻现代人对待人才的态度
《集峭篇·三五》:技艺与道德的辩证 在明代散文家陈继儒所著的《集峭篇》中,有一篇题为《三五》的篇章,其内容深刻地探讨了技艺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将逐句解读这首诗,分析其深层含义,并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提供全面的赏析。 诗的第一句“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无技之人最苦”,表达了技艺的重要性和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这句话强调了技术或能力的普及性和普遍应用性,指出技能是成就事业的基础。然而
诗句: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适意蓬门者,堪贮金屋。 1. 注释:在这首诗中,“才子”指的是有才能的年轻人,“安心”表示他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草舍”代表简陋的居所,而“玉堂”则象征着高位和荣耀。对于“佳人”,这里的“适意”意味着她们心满意足地享受生活,而“蓬门”则描绘了她们简朴的生活状态。“金屋”则指代豪华、富丽的居所,用以象征富贵与奢华。 2. 译文:有才华的年轻人如果能够安于茅屋
《集峭篇 · 三九》是明陈继儒创作的一首诗,原文如下: 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 此诗通过描述伯牙绝弦与卞和泣玉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独特与珍贵之物的赞赏,也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独到见解的理念。接下来将逐一解读诗句含义、译文,并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美学意义。 “至音”指的是最美妙的音乐声调,而“至宝”则是指无价之宝
【注释】 喜传语:喜欢传播闲谈,说长道短的人。不可与语:指不能与之深交,交谈无益; 喜议事者:好说大话,好管闲事的人。不可图事:指不能与之共事,办不成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庄子在山中遇到一个喜欢传播闲谈、说长道短的人,他问:“你愿意和我深交吗?”那个人回答:“不愿意。”庄子又问:“你喜欢议论人世间的事情吗?”那个人又回答:“不喜欢。”庄子于是说:“那么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诗人对“昨日之非”和“今日之是”的反思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和痛苦。前两句“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写昨天已经犯过错误,如果不及时改正,错误就会重犯。后两句“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说明今天不能固执己见,否则就会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答案】 译文:昨天的错误不能再保留,否则就会重蹈覆辙;今天的选择不能固执
【注释】 魑魅:指鬼怪。 无鬼论:指没有鬼神的学说。 炎嚣:炎热、喧嚣。 色结烟霞:色彩与云霞交织。 【赏析】 集峭篇·三八,即《集古录跋尾》卷三八,是赵希鹄的一篇自序,其中记述了他收藏的书画和碑帖,也抒发了他对书画艺术的看法。 此诗首二句说魑魅满前,笑著阮家无鬼论;炎嚣阅世,愁披刘氏北风图。魑魅,指鬼怪。“笑著”,指对无鬼论的讥讽。阮家,指晋代阮籍。《世说新语·文学》载:“阮公邻居于母丧,在殡
【注解】 集峭篇:指《庄子·外物》。四一:即“四”和“一”的并称,是道教中炼丹术语。本诗以《庄子·外物》中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比喻修炼之道。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拨开世间的尘俗杂念,胸中自然不会产生怒火和冰霜之威了。 消却心中鄙吝:消除心中的私心和贪欲。 眼前时有月到风来:形容心境宁静,仿佛天上的月亮不时飞到身边,风也时时拂面而来。 【赏析】 此诗以“四”和“一”为韵